当地时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该政策将于明日生效,若车辆在美国本土生产则免征关税。这一举措不仅引发市场动荡,更激起加拿大、欧盟等盟友的强烈反制,全球贸易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这一决定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这符合特朗普简单粗暴的单边主义套路。事实上,特朗普挥舞汽车关税大棒,不仅不能让汽车制造商“回流”美国,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最终伤害美国自身的利益。所以,征收汽车关税只不过是特朗普举起的是一把伤人害己的双刃剑。
短期看,美国本土车企可能受益于市场份额的被动提升,但长期将面临生产成本激增的压力。美国汽车业高度依赖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零部件供应(如发动机、变速箱),而根据美墨加协定,仅允许认证美产部分的价值免征关税。有分析指出,若关税覆盖全部进口零部件,北美地区约30%的汽车生产将因成本过高而中断。亦有研究认为,美国汽车行业或面临大规模裁员,进一步推高失业率。
尽管特朗普宣称关税将“促进增长”,但经济学家普遍警告其负面效应远超短期收益。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迅速引发全球性反弹。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直斥此举是对加拿大工人的“直接攻击”,并宣布设立20亿加元汽车产业基金以应对冲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欧美汽车供应链深度融合,关税将损害双方企业利益,欧盟已准备好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反制关税。日本、墨西哥等国亦表达担忧,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重新洗牌风险。
“保护主义”与“产业现实”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车企对关税政策的立场分化。通用、福特等传统巨头因依赖海外市场而反对加税,特斯拉则因未获豁免公开批评政策“不公平”。这种矛盾凸显出特朗普政策在“保护主义”与“产业现实”之间的失衡。
此外,美国汽车关税政策,也会提高消费者成本。美国市场约一半的汽车依赖进口,25%的关税将直接推高汽车价格。当前美国新车均价已高达4.9万美元,此举可能导致美国新车平均价格上涨约12000美元,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购车成本上升意味着可支配收入减少,可能进一步拖累整体经济。而中低收入群体可能被迫放弃购买新车,转而依赖高排放的二手车,加剧环境问题。而且,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关税已经引发美国严重通胀,贯穿整个拜登任期,而且一直延续到特朗普第二任期。
其实,贸易保护主义不会真正促进产业升级,只会让市场更加扭曲。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企业依赖政策红利,而非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对日本汽车实施高关税,但最终并未让美国汽车业变得更强,反而让日本车企通过在美国设厂规避关税。如今,类似的情况可能再次上演:外国车企可能被迫增加在美投资以规避关税,但这并不等同于美国汽车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特朗普单边主义也会严重损害美国形象,从根本上影响美国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政策可能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一些车企可能选择将部分产能迁回美国,但更多企业可能会寻求在其他市场扩大生产,以规避美国关税。例如,欧洲车企可能更加专注于亚洲市场,日本和韩国车企可能加速在东南亚的投资。长期来看,美国反而可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逐渐被边缘化。
更糟的是,特朗普的汽车关税可能成为全球贸易战升级的导火索。一方面,关税叠加效应将推高美国通胀水平。美联储已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由2.1%下调至1.7%。牛津经济研究院将美国第一季GDP预测下调至-1.6%,因为进口商品最终会以库存或销售的形式,对经济成长产生正面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也可能引发“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加拿大、欧盟的反制措施不仅针对汽车,还可能波及农产品、能源等领域,进一步割裂全球供应链网络。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暴露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深层矛盾。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倒逼产业回流,但企业决策受成本、市场、供应链等多重因素制约。例如,电动汽车行业高度依赖中国电池技术,盲目加税可能削弱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加征关税必然反噬美国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真正的经济竞争力来源于创新和效率,而非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无法让一个国家真正强大,开放与合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若想真正振兴制造业,需要的不是关税,而是更具前瞻性的产业战略。
从现实看,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关税政策,除了自私自利的大国霸凌,也是一种政治策略。即通过关税大棒向国内支持者示好,证明自己兑现竞选承诺,巩固其“强硬贸易谈判者”的形象。但是这种和全球为敌的关税政策必然造成反噬,汽车关税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伤及贸易伙伴的同时,也会让美国伤痕累累。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