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政策发力与市场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延续复苏态势,体现出韧性强、动力稳和前景好的特点。分析预测,一季度GDP将维持5.2%-5.3%的增速,平稳的中高速增长,既显中国经济韧性强的特点,也为今年中国经济“保五”夯实了基础。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政策支持和结构升级共同发力下表现抢眼。消费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2025年首要任务,“两新”政策和以旧换新行动具有精准发力和调结构刺激消费升级的作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促进消费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强势,渗透率突破50%,智能家居、电子产品需求同比增长超30%。另一方面,服务消费继续快速增长,而且县域服务消费表现良好,补上底层消费短板。文旅、餐饮等接触性消费同比增长18%。此外,绿色消费占比提升至35%,其中节能家电销量同比增加22%。
投资领域呈现结构优化与新动能驱动的双重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6.5%,制造业投资因出口景气回升和技改政策支持,增速达9.4%。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尤为突出,航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投资增速超50%,数字经济项目占比提升至28%。民间投资回暖显著,制造业和民生领域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4.2%和12.6%。
出口动力虽受外部市场影响但维持增长。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5.8%,其中对“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贸易额增速达13.4%,占比首次突破45%。
助力重构全球贸易秩序
从“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投资贡献率31%,淨出口拖累效应为-2%,内需驱动特征进一步强化。这也意味着,消费与投资的内生动力增强,政策引导下的结构优化为经济提供核心支撑,但出口仍需应对供应链重构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中国外贸出口实现了多元化,而且在美国“对等关税”压力下,全球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趋势形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而且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在助力重构全球贸易秩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关键经济指标的制造业数据看,3月制造业PMI升至50.5%的扩张区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领域增速领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升至52.0%和52.3%,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速超27%和47%,显示产业链升级与政策红利的协同效应。增值税发票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人工智能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速达19.2%,印证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与此同时,基建投资增速9.9%和建筑业PMI回升至53.4%,反映了财政前置发力的托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等新领域的向好,不仅凸显中国制造业对宏观经济的实力担当和夯基固本,也凸显新质生产力赋能以及系列政策发力托底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产业一季度发力,也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稳定的动能输出,这也是中国经济前景向好的关键要素。相反,无论是美国“对等关税”的实施,还是欧洲等经济体在全球贸易秩序调整时的茫然无措,也是美欧等西方经济体的焦虑所致。因此,无论从新质生产力对制造业的催化还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产业发展,中国经济愿景可期,前景向好。
当然,一季度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内需结构性不足的矛盾犹在,3月CPI同比微降0.2%、核心通胀为0.6%,加上青年失业率较高,显示消费复苏动力尚未稳固。这也意味着,激活内需动能绝非一蹴而就,更非政策性短期刺激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政策发力和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协同推进。
扩内需战略全面升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这标志着扩内需战略的全面升级,也是今年扩内需、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拳”。二是房地产市场尚未完全修复。一季度开发投资预计同比下降10%,土地成交面积降幅达40.4%。三是外部市场压力,特别是美国单边主义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中国拥有政策系统性发力的体制优势,亦有制造业强大的基础支撑,还有新质生产力赋能和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双重提振,更有14亿人口大市场的托底,因此中国经济韧性强动力稳前景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关键是,在全球对美国单边主义失去信心的大形势下,世界对中国这个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也充满期待,这也是中国经济前景向好的关键原因。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