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持续施压,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变量。这一政策不仅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也对全球供应链和市场预期产生了短期扰动。然而,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政策调控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关税政策的冲击并未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相反,中国正通过多维度的战略调整,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长期机遇。
美国关税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抬高贸易壁垒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与全球贸易扩张。短期来看,这一政策确实导致部分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并加速了某些低附加值产业链向东南亚等地的转移。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脱钩”压力,恰恰倒逼中国近年来加速推进贸易网络的重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已降至历史低点,而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占比显著提升。中欧班列等陆海新通道的拓展,不仅分散了供应链风险,更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实质性的互联互通网络。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数字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跃迁,形成了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主动拥抱高端制造的转型路径,有效对冲了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战略定力。
经济“质升量稳”特征显著
面对外部冲击,中国经济的韧性源于其独特的结构性优势、创新及未来产业深度布局以及制度优势。首先,超大规模市场的战略纵深为经济提供了天然缓冲。县域经济的崛起与下沉市场的激活,构建了多层次的内需体系,内需驱动模式逐渐成熟,成为抵御外部风险的核心支柱。其次,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成为新增长极。此外,政策体系的动态灵活调整为经济稳定提供了充足制度保障。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既稳住了短期增长,又为长期转型预留空间。制度型开放的深化,例如金融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放宽,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尽管关税政策引发短期市场波动,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逻辑依然清晰。从基本面来看,2024年中国GDP增长5%,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经济“质升量稳”的特征显著。2025年,在积极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高效联动下,在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等政策支持下,预期将有效拉动居民消费回升、加快修复公共和私人投资增长,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完全能够实现,为资本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从估值角度看,A股与港股当前整体估值仍处在底部区域,而随着近年来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权益资产目前具有很好的投资性价比,估值修复空间广阔。叠加近期发布的上市企业业绩持续改善,有效形成了“价值洼地”与“增长高地”并存的独特格局。从资金面的角度来看,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趋势日益明朗。根据市场资金流动研究机构EPFR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中国A股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年内累计流入金额近750亿美元,同比增长50%。国际金融协会(IIF)2025年2月发布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1月外国投资者积极布局中国资产,中国股票和债券吸纳的外资淨流入总和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也是自去年8月以来外资首度同时增配中国股票和债券,反映了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增配中国资产已成为资本市场主流观点,并已付诸行动。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与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我国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加快释放,新兴及未来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再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全面引领经济发展。在产业层面,太阳能、新能源车、无人机等领域已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基础设施与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将持续巩固全球竞争力。金融领域的短板加速补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与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将提升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吸引力。因此,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接近甚至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中国资产将从“可选项”逐步转变为全球投资组合的“必选项”,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的价值创造机会。
保持战略定力穿越周期
美国关税政策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段插曲,无法逆转东升西降的历史大势。中国经济的韧性、资本市场的活力与政策的精准调控,共同构筑了应对外部冲击的“三重屏障”。当前市场的短期波动,恰恰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核心资产的黄金窗口。唯有穿透表象,聚焦于创新驱动、内需升级与制度红利的长期主线,方能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机遇,共享大国崛起的时代红利。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环境,保持战略定力、深化认知理性,将是投资者穿越周期、赢得未来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