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三月,香港的文化和体育盛事接连举行,特别是首次在启德体育园举办的“M”品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在赛事举行期间,国泰航空安排客机低空飞越维港,并飞近体育园,无疑成为本地盛事经济起飞的重要象征。根据政府数据,“M”品牌活动的数量自2005年的4项增至2024年的25项,参与人数在2023年已达至64万。然而,随着盛事规模的扩张,业界却面临着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
尽管大学近年已增设体育赛事管理相关课程,学生却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导致部分体育业界出现职位空缺但缺乏专业人才、毕业生则担心就业出路的现象。在政府持续推动体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通产学断层成为当前的关键课题。
聚焦实战经验培育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年奥组委与16所高校合作,培育了826名实习生参与筹办工作,实习期长达半年至一年,为中国体育产业提供专业人才。另外,一些国际例子也可供香港借鉴参考,例如F1红牛车队为新加坡青年提供到英国总部实习的机会,在短短两个半月时间,学生除了可以深入了解体育产业的运作外,更参与了新加坡大奖赛的支援工作,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宝贵经验。
回到香港,部分体育总会与大学虽有合作机制,但学生往往被安排处理日常行政工作,未必有机会接触赛事的核心内容。相比之下,“M”品牌活动如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马拉松等,规模大、国际化且极具现场气氛,能让实习生亲身体会体育盛事产业的独特魅力。
建议政府可以“M”品牌赛事为试点,从申请条件入手,要求主办方招聘本地实习生,实习期不少于两个月,岗位可覆盖市场传播、运营物流等核心环节。更重要的是,实习期应紧扣赛事关键阶段,例如赛前两个月的筹备期及赛事举行期间,让学生体验从策划到执行的完整流程。例如,9至10月的体育盛事,如香港公开羽毛球锦标赛、保诚香港网球公开赛可为本地学生提供潜在暑期实习机会。
未来香港学生要突围,可放眼大湾区。2023年,香港举办了46场大型赛事,提供不少潜在机会,而整个大湾区却合共有118场赛事,机遇更多。随着深圳及广州等城市大力发展体育经济,对熟悉国际标准、了解内地市场的人才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而香港人才两文三语能力别具优势。特区政府可与内地政府或机构合作,安排香港学生参与大湾区不同城市举办的马拉松、网球公开赛等盛事,实习期可涵盖筹备及执行全流程,这将有助于香港在大湾区的体育产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角色。
制定体育产业规划策略
长远而言,政府需由文体旅局牵头制定体育产业人才规划策略,单是体育盛事从筹办到完成,当中涉及赛事规划、公关营销、场地管理、赛事裁判、体育传媒及体育仲裁等多个范畴,预测体育产业的人力需求,可更准确评估并制定长期的培训策略,推动专业认证制度,确保人才的专业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香港若要真正发挥“盛事之都”的潜力,不能只满足于举办活动,更需投资于人才。通过设立“M”品牌实习计划及湾区协作,政府、企业与高校可共同打造一条“兴趣”到“实习”再到“就业”的清晰路径,让年轻人在参与世界级赛事的过程中找到热诚、满足感。唯有如此,才能为盛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真正透过“盛事化”带动“专业化”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团结香港基金研究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