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起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贸易市场大动荡,更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全球化被彻底颠覆,平等交易的基石被摧毁。这场关税战将如何发展,现在仍属未知数,但若特朗普执意借着滥征关税来扭转贸易逆差,结果只是与全球为敌,并导致美国经济加速滑向衰退。
回顾过去,美国不是第一次利用关税作为武器,或者可以说,每当美国国内碰到什么经济问题时,关税很多时候是第一个被拿上枱面的“解决方案”。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农业和工业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飙升,国内要求保护产业的呼声高涨。当时同样由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为回应国内利益集团(尤其是农业和制造业)的诉求,试图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犹他州参议员里德.斯姆特(Reed Smoot)和俄勒冈州众议员威利斯.霍利(Willis C. Hawley)牵头推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尽管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认为高关税会加剧危机,但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仍于1930年6月签署该法案。
多边贸易体制是唯一出路
法案将美国进口关税提升至历史高点,超过二万种商品的税率大幅提高,平均关税水平从约40%升至近60%,尤其针对农产品和工业品。法案的“效果”立竿见影:随即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加拿大、欧洲多国对美国加征关税,全球贸易额在1929-1934年间暴跌约66%。美国出口锐减(1930-1933年下降约60%)、GDP暴跌,1930-1933年名义GDP从1045亿美元降至560亿美元(-46.3%),失业率飙升至25%。更为影响深远的是,此法案进一步催化美国经济的急剧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导致后续多个国家以托拉斯模式主导经济,也间接引发了军国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出现。
特朗普认为向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就能解决所谓“被占便宜”的问题,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直接后果是,对贸易的打击远高于所获的利益,当年由于总体需求激减,导致美国大量小型厂商相继倒闭。亦即原本政府推出法案时声称的保护对象,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特朗普真想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话,唯一出路是他一直鄙夷的多边贸易体制。
1934年,罗斯福总统上台,签署新的关税政策《互惠贸易协定法》,赋权总统与外国谈判降低关税,幅度最高可达50%。以此为起点,美国主导及参与制定了多个多边贸易协定。至二战前夕,美国与22个国家签署贸易协定,平均关税税率从1934年的46.2%降至1940年的37.5%。贸易自由化原则由此诞生,首次确立“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向公平化发展。再看数据,1934至1939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6.3%。钢铁产量从1933年的2300万吨增至1937年的5000万吨,汽车产量同期增长3倍。1933至1939年间,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000万,失业率从25%降至17.2%,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强国。
美国产业竞争力下降
美国过去的辉煌,不是始于霸权式的打压,而是建基于开放式的合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引领美国走向1930年的回头路,其结果可想而知,紧接下来便是产业竞争力下降,也会完全失去二战以后来自国际经济体系的得益,美国经济将无可避免陷入衰退。贸易战不会有赢家,特朗普就算自诩其“交易艺术”有多厉害,最后也不过是缘木求鱼。
与此相对,中国将会继续坚持贸易开放主义,继续坚持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原则。要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关键就在于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能构建出一个更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共创人类命运与共的未来。
新民党东区区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