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经济思维/中国首季经济“开门红” 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靖 伟

2025-04-19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中国经济以“开门红”为全年经济走势奠定基调。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去年全年和同期水平,也高于市场预期的5.2%,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特别是,中国经济也面临外部环境恶化与内部需求不足的双重挑战,中国经济开局良好更是不易。

  从一季度的亮眼成绩看,既得益于前期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也与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化密不可分。从政策层面看,2024年四季度以来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延续至今年初,包括设备更新补贴、消费以旧换新、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等举措,有效提振了制造业投资和消费需求。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

  从结构转型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产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中集成电路、船舶等高附加值商品占比提升,表明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特征日益显著。

  深化改革激活经济增长潜力

  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但也要看到依然存在内外叠加的双重挑战。

  从内部看:一是内需动能仍显不足。尽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但消费倾向持续走低,3月CPI同比下降0.1%,PPI连续负增长,折射出居民和企业预期偏弱的现实。二是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9.9%,尽管销售降幅收窄,但高库存和房企流动性压力仍制约行业复苏。

  从外部看,美国滥施关税带来的外部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一方面,拉低出口动力。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同比增长6.9%,虽展现韧性,但部分外向型行业已感受到成本攀升与订单转移的压力。美国主导的“友岸外包”策略,迫使部分跨国企业将产能向东南亚、印度转移,这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构成挑战。中长期来看,若美国单边主义关税政策继续加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领域可能受挫。

  这些挑战并非不能克服,未来能通过政策协同刺激经济增长,以及通过深化改革激活经济长期潜力。

  一是通过逆周期政策的叠加发力。投资方面,可扩大赤字率至适当高度,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支持“两重”项目(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分城施策”化解地方债务,对人口流入、产业活跃的城市延长化债周期,提升财政资金效率。货币政策需进一步降息降准,降低真实利率以刺激民间投资与消费,并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小微企业与科技创新。房地产领域,除放松限购、保交楼等短期措施外,需推动行业重组,探索设立“中央房地产稳定基金”收购存量房与土地,缓解房企流动性危机。

  二是消费领域的夯基固本,破解收入与社保瓶颈。短期可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扩围至服务领域等手段刺激需求,但中长期必须解决居民“不敢消费”的根源问题。有专家认为,需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人的消费意欲,激活人们的消费激情。此外,放宽旅游、文化、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发展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新业态,可释放多元化消费潜力。

  以开放与创新对冲外部风险

  三是以高水平开放与创新驱动对冲外部风险。面对贸易摩擦,中国需加速构建“双循环”格局,以内需市场吸引全球资源。一方面,通过RCEP深化与亚洲、非洲的贸易合作,分散出口风险;另一方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此外,需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例如以关税倒逼制造业升级、以技术封锁激励创新突破,形成“压力─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亮眼表现,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与政策工具箱的有效性。未来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改革”有机结合,便能在内外压力交织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若能在需求侧打破“低消费─低投资”的恶性循环,在供给侧加速创新与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在风浪中行稳致远,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

  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所言,“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这一目标的实现,既考验政策制定的智慧,更依赖改革攻坚的勇气。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