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性人口年龄结构转型,完善安老服务与退休保障制度已成各地政府施政重点,香港政策规划亦循此方向推进。构建可持续的长者支援系统,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点。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人口老化的原因不仅是人均寿命延长,生育率更长时间处于低水平。故此,应对高龄化挑战不应止步于长者政策层面,更需从宏观人口战略着手,正视银发族群需要的同时,以跨代平衡的视野破解“青年赤字”困局,透过家庭友善政策与人力资源优化等多元举措,重塑具韧性的人口生态系统。
人口世代更替的关键在于总和生育率能否守住2.1的更替水平,即每名女性平均生育至少2.1个子女。香港自1980年跌破此红线后持续探底,并在1999年首次低于1.0,2023年更录得0.751的历史低位,等同每代人口规模萎缩逾六成。与此形成强烈相比的是,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自1999年的10.2%倍升至2023年的22.4%,人口金字塔正加速倒置。
理想状态下,只要生育率坚守2.1的更替水平,社会能透过新旧世代交替缓冲老龄化的影响。惟香港生育率处于低潮叠加市民愈来愈长寿,形成“生之者寡,老之者众”的结构断层。
正视影响生育率结构性问题
在发达经济体中,香港与韩国同处全球生育水平最低区间,两地总和生育率近年均维持0.7至0.8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去年韩国出现近十年首次生育率回升,此现象为香港提供重要参考。面对“人口紧急状态”的宣告,韩国政府推出多角度生育支援方案,政策框架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包括经济补助(育儿津贴与税务优惠)、制度保障(育婴假延长与住房贷款)以及企业责任(数据披露与僱佣支援)。有意见认为,虽然韩国生育率回升,但深层次结构问题其实仍然存在,例如首尔楼价中位数为家庭年收入13倍、职业女性在产后4年内就业率下降47.1%、性别薪酬差异维持31%水平。要持续提升生育意愿就不能忽视这类结构性问题。
香港与韩国一样面临结构性挑战,研究指出香港总生育率长期低于1.0,其成因可归纳为四个关键因素。住屋方面,香港连续14年被评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楼价与收入比率高达16.7倍,加上未有订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狭小的居住空间已成都市常态;职场层面,纵使法定产假延长至14周并调升薪酬补贴上限,但男士侍产假仍只有五日,未能分担女性的产后育儿压力;育儿成本方面,妇女事务委员会最新研究指,现时培育一名子女至成年阶段需耗资逾600万港元。加上社会观念转变,结婚与生育不再被视为人生必经之路,降低年轻人口生育的意愿。在2013年至2023年的10年间,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龄中位数由29.1岁上升至30.9岁,而首次生育年龄中位数则由31.3岁一直上升至32.9岁。
突破“聚焦安老需求”思维
即使挑战重重,香港应对人口老化的策略须突破“聚焦安老需求”的既定思维,转向构建跨世代人口均衡机制。政府可从社会人口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入手,支持生育和优化劳动力结构,同时改革退休保障。在持续加强对长者的支援时,政府亦要思考如何推动家庭友善政策及加大对生育及育儿的支援,延缓人口结构由金字塔型迈向“倒金字塔”型的速度。否则,公共财政长远而言将面临双重压力──既需承担长者福利支出扩张,又缺乏新生劳动力支撑税基。
特区政府可借鉴邻近地区的经验,探索出切合香港实际情况的人口可持续发展道路。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