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再度执政以来,以所谓“对等关税”之名掀起全球贸易战,对中国等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此举不仅严重冲击国际供应链的稳定,长期以来作为高度外向型自由港的香港也受到波及。一方面,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绝不可能“放过”作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对香港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将直接打击香港的转口贸易及物流业;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单独成员,享有单独关税区的地位也被特朗普政府无视。正如夏宝龙主任所指出,美国不是要我们的“税”,而是要我们的“命”。
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对美出口总额达2956亿港元,美国是香港的第二大单一经济体出口市场,占比6.5%。同年,香港自美国进口总额达2061亿港元,美国是香港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占比4.2%。而香港对美贸易顺差长期位居美国全球伙伴之首,过去十年累计达2715亿美元。美国的做法完全是损己害人的单边保护主义行为。
我国早已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终将孤立自身。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央态度明确,就是“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战略定力为香港提供了坚实后盾。特首李家超指出,美国肆意破坏国际贸易秩序,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扰乱全球供应链稳定。并强调,香港奉行自由贸易不会变,美国对零关税的香港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应该是零,特区已决定向世贸组织针对美国提出申诉,捍卫香港合法权益。
坚守自由港扩阔“朋友圈”
面对美国政府变幻莫测的不稳定取态,香港必须在国家战略与自身定位间找到平衡点,制订应变策略。
第一,坚守自由港地位,强化国际商贸枢纽角色。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零关税、资金自由流动及法治环境。尽管美国施压,香港必须坚持基本法赋予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特区政府已明确表态,将继续捍卫自由港政策。此举不仅能保持国际投资者信心,更可能催生新机遇。例如,在全球高关税环境下,香港可凭免税优势成为货物中转站;国际品牌亦可利用香港作为低税销售平台,吸引消费者。
第二,深化区域合作,扩阔“朋友圈”。美国市场的变化使香港不断求变。自2019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占比8.7%。特区政府可进一步推动与东盟、中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并争取尽快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构建多元贸易网络。
同时,香港可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为东南亚企业提供法律、金融及供应链管理支援,例如协助当地厂商符合美国原产地规则,避免转口贸易受关税波及。
第三,推动产业升级,打造高增值经济。特区政府提出的从七方面加大力量应对美国滥施关税,当中包括:加快香港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贸易、推动总部经济等发展。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吸纳高端人才,提升生产力和效率。香港需要加速河套及新田科技城建设,吸引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高端制造业落户;并协助中小企数码转型,把握东南亚新兴市场需求;用好香港低税率及国际化优势,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另外,香港可借助内地产业链优势,与大湾区城市共建“前研后产”模式,将研发设计留在香港,生产基地分散至东南亚,降低关税风险。
第四,巩固金融中心地位,吸纳避险资金。全球贸易战加剧市场波动,香港的“资金避风港”角色更显重要。2023年,香港已吸引逾1.25万名超高淨值人士,近90家全球家族办公室落户。政府可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配套,例如简化基金设立程序、扩大税务优惠,将香港打造成亚洲家族办公室枢纽。
“双重优势”化解危机
此外,香港可推动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发行更多与“一带一路”基建挂钩的债券,既服务国家战略,又拓展金融业增长点。
关税战的本质是全球化秩序的重构。香港要超越短期危机管理,必须思考如何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例如,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规则衔接器”,协助国际企业理解中国标准,同时向内地引入国际最佳实践。更重要是,香港要向世界证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既能在贸易战中保持政策单独性,又能依托国家庞大市场与产业链,这种“双重优势”正是化解危机的最大底气。
历史证明,保护主义终将被多边合作取代。当下香港需以“底线思维”作最坏打算,亦以“创新思维”,以最好准备,争取最好结果。只要坚定与国家站在一起,坚守法治、自由经济与国际化核心价值,香港必能在国家支持下,于变局中开辟新局,再次向世界证明香港的生命力,远比任何关税壁垒更顽强。
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友好协进会发展基金主席团常务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