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香港首季度GDP同比实质上升3.1%,大幅高出市场预期,旅游业的强劲复苏是其中重要因素。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纷至沓来的海内外游客随处可见,本届特区政府的旅游发展策略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可顺势走多一步,用“旅游+”的思维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并以生动叙事向内地及海外受众讲好新时期的香港故事。
作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对促进香港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央惠港政策持续扩容,包括扩展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城市,恢复并扩展“一签多行”和提升免税额度刺激购物消费等,旅游业在香港经济民生上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据测算,2025年旅游业对香港GDP贡献率有望回升至5.2%,特区政府期望五年后旅游业带来的增加价值提升六成至1200亿港元,就业人数增至21万人,这对正面临外部困局和挑战的香港经济,无疑是一抹难得亮色。
构建丰富立体的香港故事
特区政府在去年底公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提出4大发展策略133项措施,无论是“旅游+文化”、“旅游+盛事”,还是“旅游+美食”“旅游+生态”“旅游+节庆”……都是为了巩固香港作为世界级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而除了经济考量外,其背后还有更宏远的理念设计──用好旅游平台向外界更好展示香港形象,讲好由治及兴时期的香港故事。
原因很简单,旅游是最直观认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方式。国家改革开放早期,大量外国人蜂拥进中国,用亲眼所见打破了有关人权和发展等方面的偏狭认知,一个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现代中国在很多人心中打下烙印,客观上促进了全世界对中国的投资热潮。这个道理对香港同样适用。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香港向外界展示自身的重要窗口。
沿此逻辑,当下香港要做的事情也就十分明晰:善用现有旅游资源,在其基础上用心建构丰富立体的香港故事,一方面向内地游客展现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向好变化,进一步拉近内地与香港人心的距离;另一方面向国际游客呈现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安全、开放与包容,以事实驳斥美西方反中乱港势力的抹黑和诬蔑。
毋庸讳言,随着2003年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展开,两地民众在密切接触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误解,而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进程的加快,内地与香港的互动正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统计显示,2024年全年访港旅客约为4500万人次,其中内地是最大的访港旅客市场,访港旅客共有3400万人次。2025年第一季度访港旅客量约1220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约925万人次,同比增加6%。疫情后“港人北上”的浪潮则进一步连接起内地与香港互动的日常,每逢节假日大批香港人到内地购物、饮食和旅游,双向奔赴令双方心理距离持续拉近。
经历过2019年黑暴后,香港在内地的正名尤为重要。五一假期里,从传统的购物游到新兴的深度游与生态游,内地游客逐渐深入香港的城市肌理,以各种“打卡”切身感受“爱国者治港”所带来的转变,香港的服务和接待也呈现出“好客之道”的浓浓善意,友好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人心之间的相汇相通。
友好互动促进人心相汇相通
香港要通过旅游实现正名的,更有国际社会的面向。今年是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周年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实施一周年,美西方反华势力长期以来通过种种违背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攻击并污名化香港,让外界对香港产生严重误解。只有让海外的民众亲自来走一走、看一看,才能打破长期环绕其的“资讯茧房”,向世界还原一个客观真实、欣欣向荣的香港。在世界百年未有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到香港,实际感受这里的生活、文化和营商环境,就是讲述香港故事的最好方式。
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国家单方面免签政策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和传播效益,值得香港认真学习借鉴。尤其在美国肆意进行贸易霸凌,威胁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之时,香港更要坚定开放姿态,向八方游客张开怀抱,并以此塑造崭新香港形象,讲好自信香港故事,为由治及兴的历史性转变提供更大助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