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多管齐下加速推进电动车产业发展\陈克勤

2025-05-21 05:01: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众多内地电动车品牌进入香港市场,香港已领牌电动私家车的数量超过10.5万辆,占全港已领牌私家车数量的18.3%。如今在路面上,不仅电动私家轿车的数量增加,7人车等不同车型的电动车亦越来越多。可以说,香港电动车普及化已经迈入高速扩张的成熟发展期。笔者认为,政府可借此机会,通过政策引导,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动车经济产业循环,从车辆充电、智能驾驶到电池回收,向世界展示电动车在大型都市的普及应用解决方案。

  随着充电动车的普及化,社会上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香港已有近10万个停车位备有充电的基础设施,公共充电设施则超过1.1万个,当中约有2000个属快速及高速充电设施。为应对高速发展的电动私家车规模,政府亦将推出“高速充电桩鼓励计划”,资助私营机构安装高速充电设施。

  政府鼓励私人市场增加高速充电桩的做法值得赞赏,亦可考虑积极扮演联络人角色,协助对接充电服务供应商与私人停车场营运者,将最新的各类快充技术介绍予私人市场。近期,内地电动车厂商、能源提供商不断推出新的充电技术,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现时已有充电技术可于5分钟内为车辆增加400公里续航里程,几乎达到“油电同速”程度。因此,政府不仅要扮演好这些新技术的推广者,亦要关注新技术应用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限制,及时审视法规并优化相关政策和法例,让香港成为新充电技术的先行者,发挥国际化优势,提升示范作用。

  而要发展电动车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则可围绕两方面进行。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较旧型号的电动车开始退役。根据国际能源署推算,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电动车电池将于2025年左右陆续退役,至2030年全球每年会有780万公吨电动车电池报废。

  电动汽车虽没有碳排放,但电池中确有多种有害物质。若随意丢弃,势必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另一方面,电池中有大量的锂、钴、镍等稀有矿产,若能做到有效回收,无论是再用于电动车电池制造,抑或其他产业,都将成为国家发展相关科技的战略资源。这也是电池回收产业成为各国、各地区重点关注的战略产业之原因。

  制订电池零碳循环目标

  特区政府早前表示,香港首个具规模的电动车充电池回收设施已进驻屯门环保园,预计可于2026年开始运作。现时政府是以“市场营运模式”推行生产者责任计划,推动电池回收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多间环保企业,展开电池回收业务。笔者认为,未来政府一方面可在创科研发方面,重点鼓励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推动研发更清洁、更高回收率的技术以助力行业发展。另外,政府亦可以制订落实香港电动车电池零碳循环的目标,即在未来实现不需要再开采新的矿石,利用回收电池所得的矿石资源,便可满足香港电动车电池制造的需求。届时,电动车电池成为完全循环适用原材料的制造品,从而达至真正的零碳循环。

  除此之外,智能驾驶亦是电动车发展的重点领域。香港在这一方面起步很早,2017年便推行自动驾驶车辆试验计划,但至今香港的自动驾驶应用仍处于试行阶段。事实上,对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城市,均对自动驾驶技术有着较高的期待。香港作为在法律法规、应用场景与世界不少高密度城市相似的国际大都会,可通过加快应用技术,成为推广智能驾驶技术的先行城市。

  香港电动车产业发展已迈入规模化扩张阶段,政府可通过加快建设充电基建、推动发展电池回收产业、推广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形成可持续的电动车产业生态链。这不仅可为香港自身经济向着多元化转型提供新可能,亦可以香港为模板,为世界其他高密度城市,提供可覆製的完整绿色交通解决方案。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