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9日,英国举办脱欧后的首次英欧峰会。英国首相斯塔默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共同宣布,双方在脱欧后首次达成涵盖渔业、安全防务、贸易及青年流动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这场峰会传递明确信号:英欧试图通过抱团取暖,既解决内部的渔业纠纷,又重新定义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
峰会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双方签署了有效期至2036年的英欧渔业协议。这项协议看似解决了英国脱欧遗留的问题,实则暗含更深层的政治考量。英国通过保障欧盟渔船在英水域的捕捞配额,换取欧盟对英国食品出口的简化流程;而欧盟则以开放市场为筹码,换取英国在防务领域的支持。冯德莱恩强调,这一合作“标志着英欧伙伴关系的新篇章”,但她的言辞中透露出的谨慎,恰恰反映了欧盟对英国脱欧后关系不确定性的担忧。与此同时,双方达成的防务协议更具战略意义。协议内容包括联合安全行动、信息共享以及英国参与欧盟国防工业合作。
尽管法国等国对英国在防务领域的“深度参与”持保留态度,但协议本身仍被视为欧洲防务自主化的重要一步。英国的加入,不仅为欧盟提供了更多资源支持,也让其摆脱了单纯依赖美国的单一安全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形成,正是俄乌冲突和美国单边主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国家深陷经济与安全的双重困境和深度焦虑。一方面,欧盟成员国需要通过强化防务能力应对潜在的地缘威胁;另一方面,持续的军费投入与经济复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此背景下,英国与欧盟的防务合作成为缓解压力的突破口。通过共享情报、联合采购武器系统以及协调边境安全措施,双方试图构建一个“小而精”的防务联盟。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分摊成本,还能通过技术互补提升整体防御能力。而且,还是对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的一种补充,隐含着欧洲国家试图减少对美依赖的意图。
但俄乌冲突也暴露出欧盟内部的分裂。法国等国坚持“战略自主”,主张优先发展本国军工产业;德国则更倾向于通过深化欧洲一体化来实现防务目标。英国的回归无疑为欧盟提供了更多选项,但其能否真正弥合内部分歧,仍需观察后续合作的实际效果。
特朗普2.0滥施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国家的不安。美国以关税威胁和北约防务开支为筹码,迫使欧洲在贸易和安全领域做出让步。这让欧洲国家陷入两难:不妥协可能失去美国的安全保护,妥协则可能牺牲自身经济利益。
在此背景下,英欧合作的另一层含义是,通过强化内部市场和防务联盟,欧洲试图降低对美国的依赖。不过,这只是英欧的一厢情愿。美国通过北约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仍牢牢掌控着欧洲的安全话语权。例如,法国虽力推“欧洲军”,但其核心武器系统仍需依赖美国技术;德国的防务开支增长,也难以完全摆脱北约框架的约束。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英欧合作无法彻底摆脱美国影响。
俄乌冲突和美国单边主义的双重压力,迫使欧洲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一方面,欧洲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合作,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欧洲也试图在美俄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以维护自身的战略独立性。
然而,这种调整并非一帆风顺。英国的回归固然增强了欧盟的资源池,但其“脱欧”后的经济疲软(如对欧盟出口下降21%)仍可能成为合作的掣肘。此外,欧盟内部对“战略自主”的理解差异,也使得防务合作难以形成统一的步调。例如,法国对英国参与防务工业的限制,反映出部分成员国对“过度开放”的警惕。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英欧峰会也折射出全球秩序重构的复杂性。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正在松动,但多极格局尚未完全成型。欧洲国家既无法完全脱离美国体系,又不愿沦为美国的附庸,只能在夹缝中寻求“有限自主”。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注定是充满矛盾与妥协的──正如冯德莱恩所言,英欧关系的新篇章,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书写。
欧洲的“中间路线”能否走得通,取决于其能否在经济自主、安全共同体和外交协调取得突破。如果欧洲能在这些领域形成合力,其“有限自主”的战略或许能为全球秩序的重构提供新的可能性。否则,英欧峰会终将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空谈,而欧洲也将继续在焦虑与团结的矛盾中循环往复。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