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士业团体近来动作不断,以所谓政府保护的士专营权不力、打击白牌车(网约车)不力为由,一再发起罢驶、抗议行动,并扬言众筹打官司。不过,原定今日的请愿行动昨天宣布取消,其背后足以反映人心向背。
该的士团体声称,网约车抢走了约两成生意,并导致的士牌照大幅贬值。看问题要看本质,的士牌价下跌,根源不在网约车,而在行业不思进取,自作自受。的士业本来拥有专营优势,包括随叫随停、专门的的士车站、可在指定禁区落客、可到一般私家车禁止通行的地区载客等等。特区政府近年投入大量资源改善行业服务,如推出违例记分制、的士车队等,体现了对的士业界的重视。可惜的是,部分经营者和司机的不良行为,既让市民失望,也导致政府的努力付诸东流。
这些年来,涉及的士拒载、绕路、滥收车资、服务差劣的投诉不绝如缕,问题非但未有改善,反呈恶化之势。的士业界本身推出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其服务水平每况愈下。比如,去年的相关调查显示,58%受访者表示满意,相比2019年的65%为低。在这种情况下,主流民意支持引入网约车平台,倒逼的士业提升服务质素,也就顺理成章。
网约车收费往往比的士收费更高,但为何乘客宁愿付出较高代价也要网约车?消费者的“用脚投票”,说明的士行业的萎缩不应归咎网约车竞争,更不能怪罪所谓政府打击白牌车不力,而是应该自我反省。有道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士业不是自我改善,反而一味委过于人,不断发起罢驶、请愿等行动,甚至涉嫌越界充当“执法者”,这只会引起市民更多的反感,加速的士业的衰落。
网约车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与其说是科技推动,不如说是的士业“助攻”。对的士业来说,求生之道不是抱残守缺,而是面对现实、正视不足,勇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