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协主席郑嘉如近日跳出来指责税务局“无理”覆查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税务,又声称这是对新闻自由的打压云云,还大声疾呼反对缴付暂缴税。虽然有人一副义正辞严之状,但改变不了其言词予公众以借“专业”为名掩盖逃税行为的感觉。记协如此理直气壮地粉饰违法行为,结果不过自暴其醜,向公众自揭其法律意识如何薄弱、专业意识如何欠奉。
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法治要求,因此不论任何人,有任何背景、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特权可以逃税。即使是记协那些自诩为“社会良心”的成员,缴税仍然是最基本的法律要求和公民责任。
记协主席郑嘉早前召开记者会,称记协部分成员及家人遭税务局不合理查税,包括她本人遭覆查2018/19年度的税务,税局估算其全年入息逾63.1万元。税务局自前年开始,便已经覆查至少8间新闻机构和20名相关人士的税务,涉及约170万元暂缴税。郑嘉如说这是“无理”覆查,但17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税务局“追数”可谓合情合理。但在记协一些人眼中,仿佛欠税越多,就越不应该缴付税款,这是哪来的道理?就算是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交越多税就越不用交税”的荒谬说法。
记协觉得税务局好像不应对传媒工作者查税一般,难道是认为传媒,或者是持有某些立场的传媒就应享有“免税特权”?在香港,逃税是不折不扣的刑事罪行,最高可判监禁三年,这可不会因为逃税人的职业或背景就选择性执行。税务局的职责就确保每个纳税人都依法缴税,而是按背景选择性地挑选纳税人。
更令人侧目的是,记协不仅没有监督或谴责可能存在逃税行为的成员,反而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把焦点扭曲成所谓“政府打压新闻自由”。逃税跟新闻自由有什么关系?难道记协的意思是说,记者这份工作就不必交税?这种逻辑之荒唐,遑论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恐怕连小学生都骗不了。记协的真正目的其实不过是混淆视听,将违法行为美化成“正义的抗争”,但其实际效果非但免不了应交的税,也只会一再让自己成为公众眼里的小丑。
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的回应已经说得很明白,所有纳税人都要正确报税、准时交税,不论公务员或记者,任何行业均无人有权力逃税。而作为一个自诩“专业”的团体,假设真有成员逃税的话,记协最应做的是什么?就是对违法行为说“不”,提升行业水平,维护新闻业界的声誉。
然而,有人选择的却是反其道而行,试图姑息甚至助长可能的逃税行为,还想以此向特区政府施压,迫政府只眼开只眼闭。这样的做法别说是专业了,连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线都守不住,最后沦为一场自暴其醜的闹剧。若然此事先例一开,以后是否其他团体或机构都能用同一副说辞来为自己逃税开脱?记协越是想把事件闹大,越是暴露自己的虚伪和愚蠢。不仅迫不了政府让步,更得不到公众支持,反而让人看清了其所谓“专业”背后的真面目。
其实过去数十年来,记协究竟有多“专业”,香港市民也已经有目共睹。记协一直自诩以记者利益为依归,改善行业的工作环境,实际上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其过去所为不断与乱港分子同流合污。纵容“黑记”或让乱港分子借用“记者”身份行事,所谓争取行业更好工作环境看不见,反倒是不断消耗传媒在社会上的形象。从黑暴期间为暴徒大开方便之门,不问缘由滥发记者证,甚至全力配合暴徒的违法行为抹黑警方“妨碍采访”、“袭击记者”,对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新闻机构记者被暴徒袭击却又视若无睹、不闻不问,选择性地发声明谴责。记协一直都以整个传媒界代表自居,意图垄断业界话语权,实际上却是不问是非地为“黄媒”护航,大搞业界“小圈子”,甚至协助姑息“黄媒”压榨员工的劣行。
事实证明,记协根本从来没有站在传媒应有的伦理和专业水平之上。这些年来记协劣迹斑斑,真正有尽过传媒工会责任的次数寥寥无几,最常做的却是把同行绑上反中乱港战车,不断借新闻自由为名抹黑政府“唱衰”香港,会员人数逐年减少,也进一步说明其公信力每况愈下。记协继续试图用“新闻自由”当挡箭牌,结果便是连累整个传媒行业的声誉,更是在挑战法治底线。
在香港,没有人有特权可以逃税,记协想用“打压新闻自由”来粉饰违法行为,却暴露出自身虚伪。任何人也不会因为其背景或政治立场而有“免罪金牌”,记协若继续以政治凌驾传媒专业,结局已是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