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科技+资本”构建“双赢双循环”格局\陆文英

2025-05-28 05:01: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年,美国妄图透过政治施压、金融狙击等手段,达到乱港遏华目的。面对美国挥舞制裁大棒、关税大棒,特区政府引领港人沉着应对,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积极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凭恃深厚的金融根基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金融市场不但没有出现美国预期的动荡,反而港股逆势上扬,2025年第一季港股日均成交额达310亿美元,按年激增144%;香港首4个月银行总存款增长3.5%;恒生指数接连牛市,涨幅创下三年新高,全球股市表现最佳。今年首四个月,“南向通”日均成交额140亿港元,较2014年开通时增长120倍;“北向通”首季日均成交额也达240亿港元,十年增长33倍。同时,香港绿色债券发行量连续七年称冠亚洲。

  尤其是资本市场IPO持续畅旺,香港去年以71宗新股上市,集资870亿港元的成绩,于全球IPO市场排名从第六上升至第四位;今年以来新股集资额约600亿元,首4个月新股及其他融资渠道的总集资额逾1700亿元,按年增长超过3倍。内地产业龙头企业陆续来港上市,继布鲁可、蜜雪集团和沪上阿姨等备受瞩目的新股在港上市后,近日宁德时代来港上市集资约310亿元,成为今年来全球最大集资额新股。目前港交所正处理约130宗上市申请,内地科技企纷至沓来,旺景持续。

  特专科技公司重塑市场结构

  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相连。港交所是全球重要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上市。港交所将从多方面优化市场结构,提升交易效率,降低门槛和交易成本,进一步吸引国际资金来投。另一方面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保密提交申请,为高风险高成长的科技企业提供包容性融资环境,认可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后可通过配售或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快速融资而无需额外行政审批。

  香港为内企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助力内企与国际接轨,公司迁册制度已于本月生效,让内地企业在境外的公司可非常方便地迁入香港。香港正不断通过制度创新与“互联互通”地缘优势,进一步成为连接中国科创力量与全球资本互动的关键枢纽。2024年,港股市场4.3万亿美元总市值中,内地企业占了很高比例。涵盖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许多来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计划在香港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

  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已跃居全球第二融资中心,智能驾驶、AI等领域IPO占比持续提升,反映资本市场对国家科技战略的热炽回应。也折射出港股市场正逐步摆脱对地产、金融板块的过度依赖,在国家支持下转向大幅吸引特专科技公司,重塑市场结构,扩展拓宽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并带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

  年初,国家证监会公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民营企业赴港上市,特区政府也推出“新资本投资者计划”,资本投资者须以30%投资额(900万港元)配置创科领域,直接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科技项目,强化港股科技板块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衔接关联。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要

  事实上,除了内地与特区政府多层次、系统化的协同统筹规划和引领扶持,更重要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科教兴国赋能结出纍纍丰硕成果,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辐射带动香港股市畅旺。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透过国家战略贯彻、产业方针支援和技术自主创新,在新一代资讯科技、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太等13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其中6个攀上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成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强国。比如近日来港上市引发热烈反响的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该公司拥有超4.3万项专利,去年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高达37.9%,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

  综而观之,内地优质科技产业在香港上市不仅是反制美国金融打压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成果转化,新动能持续释放,内地香港携手实现资本与技术的高效耦合、双向赋能的需要。本质上是“政策引导─资本催化─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这一互动互促机制既利于国家科技百花齐放、千帆竞发,又有助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从而形成“双赢双循环”格局。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值此历史关键时刻,香港资本市场与国家科技创新通过政策协同、资源互补及资本赋能,共同构建“科技─资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一国两制”优势的体现,是深化内联外通,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新课题,香港须作出更大努力,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