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愈来愈多香港创业青年主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庞大市场机遇,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领域积极布局。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其中,贷款难题成为不少港青初创企业在内地发展的瓶颈之一,两地金融监管机构可通过扩大企业跨境征信合作,为香港年轻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团结香港基金和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上月联合发表《香港青年湾区创业基地调研》,报告指出,广东省有超过30种不同的政府资助和优惠支持港青在内地创业。其中适用于大湾区内地九市港青初创企业的省级资助和优惠多达11项,例如1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创业资助等。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已减轻了港青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港青初创企业难获贷款
然而,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对融资需求和规模不断增加,此时银行贷款的重要性变得更加明显,成为企业营运及拓展业务的关键资金来源。但由于目前在内地的港青初创企业仍然面对跨境征信不流通的痛点,导致其难以申请内地银行贷款。
笔者通过对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肇庆和惠州6市的13家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实地考察了解到,许多在内地的港青初创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而且成立时间短、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押物,因此较难申请内地银行贷款。其次,不少港青初创企业的母公司位于香港,若内地银行能获得其母公司的征信纪录,将有助子公司获取内地银行的企业贷款。
一般来说,银行在审批企业贷款申请时,若缺乏充分资料,评估将难以进行。对于企业而言,即使最终能获批贷款,其贷款成本会较高。倘若能实现跨境征信互通,一方面内地银行能更妥善地管理信用风险,更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另一方面港青初创企业亦能以较低的利息成本获得更多贷款,获批速度亦会加快。不过,当前仅深圳与香港之间设有企业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北向通”及“南向通”),深圳以外的内地城市尚未与香港进行企业跨境征信互通合作。
202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了《关于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首阶段从深圳开始。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北向通”已协助在深港企获取总共18.4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以深港跨境征信北向合作业务的首个案例──港顺(深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例,该港资企业于2019年在前海成立,由于深圳的银行一直无法获取其香港母公司的征信纪录,故该公司申请的贷款并未获批。透过“北向通”业务试点,深圳的征信公司与香港的个人信贷资料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从而获得其母公司的征信纪录。其后深圳的银行通过参考公司征信等资料,为该公司提供贷款。
为了打造更完善的创业融资环境,协助包括港青初创企业在内的港资企业在内地获取银行贷款以发展业务,笔者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以“三步走”形式,逐步扩大企业跨境征信合作范围:
第一步,在深圳的基础上,将南沙和横琴纳入跨境征信互通业务的试点范围,形成深圳、南沙、横琴三地与香港的企业跨境征信合作。透过充分发挥南沙、横琴这两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角色,更多港青初创企业将能利用香港母公司的征信纪录以获取内地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第二步,在试点进一步取得成功之后,逐步将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拓展至所有大湾区内地城市。此举能让更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青初创企业受惠于企业跨境征信合作,提升其获批内地银行企业贷款的机会。
实现企业跨境征信互通
第三步,当大湾区内的跨境征信合作措施成熟并运行稳定后,可考虑将这一模式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使更多港青初创企业在内地能够享受到企业跨境征信合作带来的银行融资便利。
企业跨境征信互通的实现,不仅为港青北上创业的贷款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更促进了大湾区的金融合作与创新。笔者相信,透过扩大企业跨境征信合作范围,能为港青在内地创业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持,并助力更多港青在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实现创业梦想。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团结香港基金研究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