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以持续12天的冲突以三方“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以色列宣布“精准打击伊朗核威胁”,伊朗高调宣称“迫使以色列停止侵略”,美国则自诩为“和平调停者”。
荒诞的“三赢”闹剧背后,是各方精心编织的政治宣传与战略算计。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中东的未来却笼罩在更为复杂的迷雾中。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和以色列是否真的“收手”?伊朗的胜利是否掩盖了更深的危机?中东局势又将向何处发展?三方“赢学”诡异中隐含着复杂的叙事。
“胜利”只是政治宣传手段
首先,三方“赢学”更像是政治宣传扭曲战场现实的手段。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伊朗的核威胁已被消除”,但卫星图像显示,美军B-2轰炸机投下的钻地炸弹仅在地表形成弹坑,未能穿透伊朗深达百米的地下核设施。伊朗虽损失了部分核科学家和高级指挥官,但其核心核能力并未被摧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表示,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军事行动无法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依然具备提炼铀浓缩的技术能力,或能在数月后重启提炼铀浓缩活动。
同时,伊朗的导弹袭击虽未造成美军基地重大伤亡,却成功展示了“反美”姿态,将国内民众对经济困境的不满转移为民族主义的狂欢。美国则通过“调停者”角色,既避免了直接卷入战争泥潭,又借机展示其超远程打击能力,试图重塑中东安全秩序。
然而,这掩盖了战争的残酷性:伊朗数十名军事精英丧生,以色列城市基础设施遭重创,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暴露了脆弱性,而地区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创伤更难以量化。
其次,美国与以色列的“收手”充满算计。美国在冲突中派遣B-2轰炸机打击伊朗核设施,表面上是为了遏制伊朗的“核野心”,实则是为巩固其在中东的主导权。特朗普的“停火”表态,既是对以色列的安抚,也是对盟友沙特、阿联酋等国的承诺。然而,美国并未真正放弃对伊朗的制裁与威慑。
至于以色列,其“胜利”宣言更像是一场心理战。内塔尼亚胡政府通过展示军事实力,试图震慑伊朗及其盟友,同时向国内选民证明其强硬路线的有效性。然而,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在伊朗的饱和攻击下几乎耗尽弹药,经济承受了50亿美元的军费支出,股市暴跌,民生凋敝。这种“战术胜利”能否转化为长期战略优势,仍是未知数。
其三,伊朗的“胜利”更像是苦涩的精神胜利法。美以对伊朗的打击,更暴露了伊朗国内危机的结构性困局。简言之,伊朗的“胜利”是政治表演而非军事成就。伊朗通过导弹袭击美军基地和以色列城市,只是为了强装“反抗霸权”的硬汉形象。但是这种胜利的代价是惨痛的:61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核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流失,以及国际社会对其“恐怖主义”标签的强化。
而且,伊朗的“胜利”并未改变其被孤立的处境。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拒绝提供军事支持,巴基斯坦仅口头声援,连传统盟友卡塔尔也在冲突中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此外,伊朗的经济困境,如通货膨胀、美元短缺等并未因战争而缓解,反而因国际制裁加剧而雪上加霜。这种“胜利”本质上是饮鸩止渴,用军事冒险换取短期政治资本,却埋下了更深的危机。这场“胜利”也暴露了伊朗政权内部矛盾和民众撕裂。后哈梅内伊时代,将深陷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冲突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权力结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在冲突中扮演了“调停者”角色。卡塔尔首相的穿梭外交促成停火,沙特和阿联酋则通过支持以色列的“有限战争”策略,试图平衡伊朗影响力。但是,中东国家的“各显神通”,并不会带来真正和平。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极端政策、伊朗对核计划的执著、美国对地区盟友的操控,使得中东依然是个“火药桶”。在美国的战略操控欲下,在以色列的好战思维下,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国家缺乏协调美伊以三方和平的实力,不足以迫使美国或以色列改变根本立场。
对话妥协实现中东和平
因此,三方“赢学”注定是短暂的幻象。美国和以色列的“收手”不会改变伊朗的核野心,伊朗的“胜利”也不会停止其周边敌国的围剿。战争的代价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伊朗的核研发可能加速,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主义或将升级,美国在中东的信誉进一步受损。更重要的是,“赢学”的蔓延正在腐蚀中东的和平基础。当各方沉迷于“胜利叙事”时,真正的敌人——霸权主义、地缘对抗和资源争夺,却在暗中滋长。
事实证明,中东的和平从来不是靠战争的“胜利”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对话、妥协与共同利益的构建。然而,当前的三方博弈中,谁愿意放下“胜利”的执念,承认失败的代价?或许只有当战争的代价远超“胜利”的收益时,中东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折点。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