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共有44只新股上市,集资总额达1071亿港元,按年增长7倍,跃居全球IPO市场首位,而美国纳斯达克上半年的IPO集资额约为713亿港元,位列全球第二。香港IPO市场如同一匹黑马逆势狂奔,凭借政策红利与前瞻布局成为全球资本新焦点。然而面对未来更多的国际竞争与市场挑战,香港能否继续维护现时的繁荣景象,关键仍在于进一步把握自身优势与善用国家惠港政策红利。
香港IPO市场火热,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监管层的深度协同。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为“A+H”模式扫清制度障碍。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市值预计至少100亿港元且合规纪录良好的企业,两家监管机构各自的监管评估将在不多于30个营业日内完成。这一政策组合拳直接推动了企业上市效率的提升——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从递交申请到完成备案仅25天,刷新H股上市纪录,而传统流程平均耗时6个月以上。政策的精准发力,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更释放出支持优质企业跨境融资的明确信号,吸引大量内地行业龙头选择来港作为第二上市。
创新企业成集资主力军
此外,监管协同性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包容性。中国证监会要求H股发行人同步在A股披露重大信息,而港交所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豁免部分本地化治理要求(如执行董事常驻香港),这种差异化安排既保障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又减少了企业运营负担。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使得香港成为不少内地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集资首选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香港进行IPO的企业中,科技、消费、医药三大行业占比超70%。
在生成式AI技术爆发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等创新企业扎堆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实现上市,成为香港IPO的“主力军”,不少人将香港市场视为一个“科技巨头”的聚集地,投资者希望通过这里获得更多投资科技股的机会。这一趋势与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密切相关,通过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港交所有效降低了创新企业的上市门槛,强化了其作为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的吸引力。截至2025年6月,港交所第18A章下的生物科技公司增至73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创新医疗保健和科技公司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显示出香港金融市场对前沿科技的前瞻性布局。
香港IPO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深刻变化。今年上半年,全球IPO活动整体低迷,但研究发现,内地与香港IPO活动在全球的占比上升。其中,今年上半年香港IPO活动表现抢眼,贡献全球总集资额的24%,与A股合计占全球总集资额的33%。这一反差的背后,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下资金回流亚洲市场的趋势。有研究指出,中资企业回流成为港股复苏的核心动力,许多原本计划赴美上市的内地企业,因为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决定来港上市。日前有外媒报道,先后放弃在美国及英国上市的内地服装电商平台,正计划在港上市集资,凸显香港在全球资本配置中的战略价值。
此外,港股的流动性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其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0%,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8.68%,市场情绪的回暖带动认购新股热潮重现。此外,港交所通过优化交易系统、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等举措,进一步巩固市场的高效运作能力,凸显香港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罗兵咸永道预测,今年香港IPO集资额可达2000至2200亿元,可望超越纽约重夺年度IPO集资额全球第一位。而毕马威表示,目前港交所正处理约210宗上市申请,创历史新高,估计今年香港IPO集资额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
尽管香港IPO市场展现出强劲动能,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如港交所需在吸引中小创新企业与维护市场流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如香港IPO市场面临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此外,虽然内地与香港的监管协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框架仍可以持续优化完善。例如,如何在支持“A+H”上市的同时防范套利行为,如何平衡外资准入与金融安全,都是证监会和港交所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多重优势吸引资本流入
上半年香港IPO市场的火热,不仅是企业融资需求与政策红利共振的结果,也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从“科企专线”的创新实践到“A+H”模式的深化,从科技与消费行业的崛起到国际资本的回流,都显示香港正以多重优势吸引全球资本流入。未来,随着更多大型IPO在香港进行和监管体系的持续优化,香港可望在全球IPO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