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盛唐香港

2025-07-08 05:01: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发展局和国家文物局合办大型唐代文物展览,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的约300件文物中,包括49件国家一级文物和29件香港出土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盛唐的繁华,也让各界对香港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香港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并非由所谓的“小渔村”发展而来,早在唐朝乃至更早的朝代,就已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港口。

  这个名为“唐风万里:多元交融开放的盛世”的展览,呈现大唐多元、交融、开放的盛世,以及香港与祖国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近年来,在大屿山和赤鱲角出土的唐朝文物,包括外销陶瓷碎片,以及安史之乱时唐肃宗铸造的铜钱“乾元重宝”等文物,多达数万计,充分显示香港在唐代已是商舶的必经水域,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支点。

  史书记载,为了保护海上交通及居民安全,唐朝在香港驻军,设“屯门军镇”,这就是“屯门”的由来。香港最早的寺庙“杯渡寺(青山寺)”,由东晋时代来自中原地区的杯渡和尚所建。现时屯门的“杯渡路”便是为了纪念这位传奇的高僧大德,可见在“南朝四百八十寺”时,佛教已在香港广泛传播。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深水埗的李郑屋邨发现了完整汉墓,墓葬文物显示墓主是东汉的一位地方官员,墓砖铭文提及“大吉番禺”,说明当时的香港已纳入汉朝的行政区划,归属广州(番禺),属于南海郡。

  由上可见,至少从汉代开始,香港已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具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更曾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当年港英政府将1840年前的香港描绘为“未开埠”的“小渔村”,实是别有用心,意图突出港英管治的“开发”、“改造”之功,这是对历史的歪曲。

  香港有必要根据最新考古发掘,系统全面梳理,展现真实的香港发展历史,说好“香港故事”。此次展览,对香港及国际社会重新认识香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