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控烟十招”是保障市民健康必要之举\卓 铭

2025-07-08 05:01: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最近推出的“控烟十招”,旨在进一步降低吸烟率,为推动香港成为“无烟城市”踏出重要一步。然而政策也引起一些业界人士的担忧,认为此举可能变相导致全面禁烟,或影响香港的旅游业及国际声誉。虽然某些意见有一定道理,但部分也有过分夸大之嫌,对于在保障香港市民健康与业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未必有利。

  吸烟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可能导致癌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长期以来在控烟方面表现出色,吸烟人口比例已降至较低水平。然而,为了进一步保障市民健康,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乃势在必行。例如“控烟十招”中禁止加味烟,便是为了减少吸烟对年轻人及新烟民的吸引力,而且政府现行计划从2027年第二季起,先禁止非薄荷口味的加味烟,再逐步禁止薄荷烟,采渐进而务实的分阶段形式,亦可见政策合理性。

  非“一刀切”渐进分阶段落实

  当然,据估算香港至今仍有约60万烟民,占整体人口近十分一,收紧控烟政策无可避免地会引起不同意见。例如有业界人士忧虑,相关草案中新增的“附表10──指明添加剂”范围过广,可能导致市面上所有香烟产品下架。例如“附表10”中所包含的维他命、胺基酸、矿物质等物质与加味无关,可能导致业界无所适从。这点需要仔细研究,例如订立定期检讨香烟产品成分的机制,或按情况容许部分豁免等等。

  但有人进一步担心禁止加味烟可能导致更多烟民转向私烟市场,增加非法交易,这个观点的背后逻辑却有两个问题。首先,历史经验说明,只有全面禁烟或禁酒等极端措施,才会显著刺激黑市扩张。但现时“控烟十招”的目标仅针对加味烟,并非全面禁烟;另一方面,杜绝私烟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不控烟,而是应该通过加强执法、提高罚款、加强公众教育来有效遏制。即使可能加剧私烟问题,但也应从加强跨境合作入手,与周边地区共同打击非法烟草贸易。

  其次,也有声音认为新政策一出,香港会成全球禁烟最极端的地区之一,可能影响旅游业,尤其是来自内地的吸烟旅客云云。这里不妨分开两个角度思考:第一,控烟严厉是否必然会影响旅游业?先不说香港的情况,但观乎亚洲其他国家,例如日本,2020年已规定医院、学校及其周边地区、餐饮场所、办公大楼等场所全面禁烟,东京都更规定两人以上的室内空间已属禁烟条件。

  目光再开阔一点,2022年新西兰议会通过一条法例,规定2009年1月1日或之后出生的公民终身不允许购买香烟,否则可罚款15万新西兰元(折合约73万港元);瑞典也早在学校操场、巴士站、火车站、医院、酒吧、餐厅、室外座位区等大部分公众场所禁烟,其甚至将成为欧洲首个“无烟国”。这些国家对禁烟的严厉程度都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有没有影响到旅游业发展?至少数据上并没有提供任何支持。

  第二,香港对旅客的最大吸引力难道是容许吸烟吗?香港旅游业的卖点在于多元文化和独特景点,而非烟草产品的供应,何况现阶段还只是控烟而非禁烟。再者,香港若能通过新控烟政策打造一个健康城市形象,难道不也可能吸引更多潜在旅客吗?按目前情况,其实只需设立清晰的禁烟区标示并在适当地点设立指定吸烟区,既满足烟民需求,同时推进控烟目标,达致相对平衡。

  特区政府的“控烟十招”是基于公共卫生的科学考量,旨在减少吸烟危害的必要举措。业界的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部分无疑被过分夸大。禁止加味烟是控烟的重要一步,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有责任在控烟工作上走在世界前列。“控烟十招”不仅是对市民健康的保障,更是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投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