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访问欧洲,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此行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前的关键筹备阶段。然而,欧盟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与矛盾却愈发凸显。
欧洲对华试图通过对抗争取美国支持,又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寻求对华合作,暴露其对华战略视野的局限性与内在逻辑的混乱。这种“非此即彼”的战略迷思,阻碍了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也削弱了欧洲在全球变局中的自主性。
今年一季度,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4%。我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截至2025年6月10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显示双方产业链的高度依存。然而,这种经济依存并未转化为战略互信,欧盟内部对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产生严重焦虑,当然也受到美国施压的裹挟。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征收高额关税的威胁,迫使欧洲在美欧与中欧之间左右摇摆。欧盟一方面试图通过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缓解本地产业压力,另一方面又在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呼吁中方“重塑贸易关系”。这种“既防范又依赖”的矛盾心态,暴露了欧洲对华政策的短视与功利。
欧洲对华战略的局限性源于当前欧洲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安全焦虑。俄乌冲突持续消耗欧洲资源,迫使欧洲强化对俄制裁的同时,又需维持与俄罗斯的有限能源联系;其次是美欧盟友关系困境。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吸引欧洲制造业投资转向美国,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施压则进一步加剧欧洲对跨大西洋关系的不安全感;三是发展困局,欧洲既担心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赶超”,又无法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多重困境和压力,使欧洲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与“经济竞争者”,却忽视了中欧合作的结构性机遇,使得欧盟错失深化对华合作的机遇。
中美经贸谈判的进展凸显欧洲对华政策的被动性。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首轮高层经贸会谈,美国宣布将对华降低关税的举措,被解读为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相比之下,欧洲在对华经贸摩擦中的角色更显尴尬。一方面,欧盟试图通过援引《国际采购工具》(IPI)限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公共采购市场,引发中方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欧盟又在美欧贸易谈判中试图将中国作为筹码,以“打中国牌”换取美国关税豁免。这种“以邻为壑”的策略,不仅未能缓解欧洲面临的外部压力,反而加剧了中欧关系的不确定性。正如王毅表示,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双方关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合作是主基调和压舱石,双方应在这一框架下通过沟通妥处分歧。然而,欧洲对华政策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其难以真正践行这一原则。
欧洲战略视野的缺失,还体现在其对全球治理议题的消极态度。中欧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欧洲政界却未能将经济双赢转化为战略共识反而陷入“防御性对抗”与“务实性合作”的摇摆中。这种分裂不仅削弱了中欧合作的稳定性,也使欧洲在全球治理议题中失去话语权。
欧洲对华战略的短视在于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欧洲试图通过强化“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但另一方面,其在安全与经济领域的深层次依附性又使其难以真正独立。在对华政策上,欧洲既希望借助中国平衡美国影响力,又担心中国崛起会冲击其传统优势。这使欧洲在制定对华政策时缺乏连贯性与前瞻性。欧洲需要从“系统性对手”的定义中走出来,承认中欧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合作的可能性。然而,欧洲政界受制于国内政治博弈与外部压力,往往选择将中国视为“威胁”,而非“机遇”。
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欧洲能否走出战略迷失,真正以平等、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国。王毅指出,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人类文明作出中欧新的贡献。这不仅是对中欧50年交往经验的总结,也为未来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果欧洲继续在“对抗叙事”与“实用主义”之间摇摆,不仅会错失深化合作的机遇,更可能在全球变局中进一步边缘化。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欧洲需要认识到,真正的战略自主不是孤立,而是通过深化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极力量的合作,构建更加均衡、稳定的国际秩序。唯有如此,欧洲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竞争力,并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