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香港,正大步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也正处于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面对全球政经形势动荡以及科技革命等各种挑战,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塑造新的优势,尤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是摆在各界面前的重大课题。应变求变“说易行难”,特区政府固然肩负引领推动的角色,社会各阶层也要有时不我待、全力破局的强烈意识。
在迎来回归28周年之际,香港再次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稳居全球第三、去年本地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港元等等,各项成就有目共睹。这是香港优势巩固提升的重要体现,值得骄傲。但也要看到,全球资本市场波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加快变革,挑战正在不断加大。同时,住房难、内需疲弱及人才竞争加剧等问题,更考验香港的治理水平与业界的应变力。
适应形势主动求变觅机会
事实证明,推动改革不可能只靠特区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过去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优势之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每一名香港市民都是受益者和贡献者。如今来到“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香港再度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甚,就更需要各界团结一致,识变、应变、求变,抓紧新的发展机遇,为自身、为香港的未来推动变革。
其实近年来,为巩固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和特区政府都推出了不少新措施,为业界提供新机遇。例如今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草案》,将于下月正式生效。多间企业已表明参与试点,例如京东币链科技(香港)计划发行与港元1:1挂钩的稳定币,渣打银行、蚂蚁数科等业界巨头也积极申请牌照,进军香港稳定币市场。另一方面,金管局昨日公布进一步优化离岸人民币债券回购业务,便利“债券通”投资者参与离岸人民币债券回购业务,包括于下月25日开始支持抵押品再使用及多币种结算的措施,降低融资成本并提升流动性。
稳定币是当前全球数字资产热潮之一,而“债券通”则是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香港要巩固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善用新技术,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两大方向,需要业界打破传统思维,主动带头作出改变。
例如在稳定币方面,现在市场的焦点其实主要在于当局如何监管,如何降低其投资风险。对现在的香港而言,不论是单纯为了赶上稳定币在全球的炽热需求,还是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去美元化”做好准备,发展稳定币都是必须把握的机遇。政府的责任是监管稳定币,但如何让香港稳定币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则取决于金融业界的眼界和手腕。比方说,香港各大银行其实可以主动与不同地方的科企合作,开发稳定币在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及大湾区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如针对大湾区跨境电商交易推出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支付系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结算服务;香港的科技企业,亦可考虑将稳定币沙盒测试与北部都会区的智慧城市计划结合,将稳定币用于北都的公共服务支付,也可以与香港各大学合作,进一步将区块链研究转化为商业应用,创造新收入来源。
至于“债券通”的优化措施,为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注入活力。近年来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大行其道,推出绿色人民币债券,结合“债券通”南向通,吸引内地券商与保险公司投资,相信有一定吸引力。业界还可以组建专门的绿色金融团队,开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债券产品,并利用多币种回购业务,设计灵活的融资方案,吸引内地及国际投资者,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推广人民币债券应用至中东及东南亚市场。与此同时,香港企业亦应继续深化与大湾区金融科技的融合,开发不同的跨境支付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强化内外联系创造价值
过去一直以来都有声音指出,政策落地成效取决于各行业协会,惟部分业界组织的执行力相对较弱。特区政府确保政策能得到有效实施,在必要时提供协助是理所当然,但业内人士其实亦应该主动作为,例如与金管局和证监会合作共同制定新指引,加强培训中小金融机构提升市场参与度,更要发挥好“超级联系人”角色,组织跨境活动,宣传新政策的同时,也可以邀请海外金融专家分享经验,促进香港业界与国际接轨。
走过28年不平凡历程,香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面对全球经济与科技变革的挑战,香港社会各界都要打破陈规,勇于破局,由自身开始引领行业作出改革,深化与大湾区合作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交往。就如日前“港澳平”文章所指出,香港加快由治及兴的路向更明晰、信心更坚定、动力更充沛。香港各界一定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安定祥和局面,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做好自己、贡献国家,共同推动香港发展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