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同促湾区融合 共襄十五届全运会盛事\陆文英

2025-07-09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5年是香港由治及兴关键的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国际盛事轮番在香港举行,金融市场畅旺,社会人心安定平稳,一组组景气红火的发展数字耀眼国际,不仅展现香港经济社会的活力,也向世界展现着这个东方之珠、国际大都会的多元魅力。

  尤其是将于今年11月9日至21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作为主办城市之一,将承办8项赛程和1个群众项目。这是香港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制度融合、以体育凝聚人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良好机会。它不仅承载着体育竞技的激情,更被赋予推动区域融合协同发展、深化“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使命。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同声同气,共享岭南文化根基,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因此,十五运会将突出一个“同”字,包括“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并以此为主题,向全球呈现一场融合国际水准、岭南风韵与湾区魅力的亮丽大型体育艺术盛典。

  促进三地协同发展

  十五运会是全运会史上首次由三地联合举办。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的运动交流日益频繁,“省港盃”足球赛、“粤港盃”和“粤澳盃”篮球赛、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涌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曾先后成功举办过东亚运动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证明了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赛事组织能力和国际化办赛水平。这项突破既是对粤港澳体育实力的肯定,更是国家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十五运会的筹备过程本身就是大湾区融合的缩影。三地建立了“四个层级”的沟通机制,涵盖常态化联络会议与共同工作小组,解决跨境通关、物资调配等现实难题。例如,马拉松和公路自行车计划设计串联三地的比赛路线,测试赛已尝试“人脸辨识+无感通关”技术,推进体育模组“硬联通”,为未来跨国赛事提供模板。这种创新探索,正是大湾区破除制度壁垒、实现高效率连结的生动实践。推动此等合作机制,可延展到其他领域,以体育竞技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共建经济湾区、科技湾区、健康湾区、人文湾区,全面促进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

  全运会也是展示香港举办大型体育盛事能力的重要平台。启德体育园是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的主场馆,这项设施代表了香港体育基建的最高水准。主场馆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设计以“东方之珠”为灵感,外墙由约2万7千块三角形铝质面板拼接而成,能随光线变化呈现多彩光芒。园区还包括1万个座席的室内体育馆和5千个座席的室外公众运动场。配备可开合场馆上盖和先进的草坪系统,能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种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的需求。

  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已形成国际品牌。香港不少机构具备组织世界级体育赛事的能力和资源。香港在赛事运营、商业赞助、服务接待等方面形成了成熟模式,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赛事进驻,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为香港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运动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超过8700万,潜在观众基数庞大。全运会将为香港经济带来显著提振,旅游消费方面,预计吸引约10万人次来港观赛。尤其是“跟着赛事游湾区”文化旅游线开发将带动更多观众参与,势将带旺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

  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全运会的举办将有效地推动运动科技、人才培育及产业化发展。如结合AI创制设备、自动驾驶、智能穿戴等先进技术,于熄火仪式中引入创新方式,实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此外,香港体育学院与科技大学的“体育科技联合中心”合作。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体育赛事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双向赋能,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大湾区文化魅力,促进运动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为了办好十五运会,数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积极发动鼓励企业参与,已有多家私人企业成为十五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更多企业陆续参与了赛事相关项目的配合支持。同时,政府透过万名义工招募和坊众活动参与,提升市民体育热忱,增强全民运动意识,开展如“青春聚力大湾区港澳青年迎十五运”系列活动、《投出希望》青少年篮球成长计划等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运动发展,透过运动交流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香港成为全运会主办城市既是责任,也是荣耀和机遇。港人须透过十五运会,进一步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用好大湾区良好基础设施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承接更多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活动,为打造更多“盛事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大湾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