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筑牢香港国安防线后,涉及暴力或激进行为的“硬对抗”不复见,然而“软对抗”却成为了反中乱港分子、外部势力以及其支持者的主要对抗手段。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看上去似乎“正常”的言行,例如一些社交平台专页的贴文等,背后往往暗藏对抗意图。别小看这些“软对抗”,若不采取及时遏制手段,“积小成大”之后,恶果影响深远。
具隐秘性欺骗性特征
反中乱港分子的“软对抗”手段,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伪装”。例如一些指桑骂槐式的言论、举着关心民生施政旗号的“建议”、一些似是而非的忧虑等等,乍一看上去似乎难以界定其违法意图。当有关部门就此提醒市民需警惕相关言论时,反中乱港分子又会攻击抹黑当局打压言论自由。
有人认为“软对抗”只是个伪命题,但这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2022年发生的冒充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艺人及普通市民取消器官捐赠登记事件;利用大学教授堕轨事件,在网上发布虚假的死者遗言;以“手机游戏”为幌子进行洗脑,鼓吹“港独”、“台独”等分裂思想等等,都是典型的“软对抗”手段,背后目的都是要达至阻碍政府施政、分化社会、挑动香港与内地矛盾等意图。
“软对抗”在今日的香港是真实存在的,难以规管不代表不需要提防,相反,正因为“软对抗”形式无孔不入,当局才必须更加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强情报收集及执法,对抹黑言论进行及时反驳,同时持续优化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并加强跨部门协作及深化宣传教育。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必须对“软对抗”的形式有充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瓦解“软对抗”的威胁。
现时香港仍有一些人觉得,社会已然回复稳定,政治对抗跟自己不再相关。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正因为“软对抗”具有高度的迷惑性和潜伏性,较“硬对抗”更加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影响。
比如说,现时在社交平台上,有一些以“怀旧”作为主题的群体或专页,平日閒来无事便分享一下上世纪香港的照片、已逝名人的故事,或是童年回忆一类的东西。怀旧本身其实没有什么不妥,但问题是,部分专页却有意无意在“怀旧”的同时,插入一些带有“恋殖色彩”的字句,并且引导网民从“怀旧”转向“怀缅港英时期”。甚至于,刻意影射香港目前的种种发展,抹黑意图呼之欲出。
这种专页极具隐秘性,但熟悉情况的市民可以看出问题所在。对于亲身经历过港英时期的人,也许还能察觉,但对于很多不知道当年实际情况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怀旧”其实就是植入一段虚构记忆,让他们误以为港英时期的香港就是一个乌托邦,并将现时社会上出现的问题都是特区政府的管治不善。即使没有反中乱港分子明刀明枪的洗脑,但网上资讯杂乱,难保青少年会在潜移默化下受到影响,何况现时大部分社交平台的演算法都会向用户推介更多同温层内容,不稳的种子便继续存在于社会之中,久久累积更可能演变成另一次黑色暴乱。
让“软对抗”无立锥之地
现在一说起“软对抗”,部分人便会随即走出来反驳,觉得是政府小题大做,或者觉得现在不应再拘泥于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这更有利于香港发展云云。如果这种观点可以成立,为何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严重影响香港发展的暴乱事件,偏偏是发生在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存在漏洞的时期?更不要说,当年对于国民教育、政改方案、修订《逃犯条例》的抹黑,绝大部分都是从网上的阴谋论、“黄媒”的夸大报道等“软对抗”开始,只是因为当年反中乱港分子仍然可以肆无忌惮勾结外国势力,用激进手段对抗政府,因此社会才忽视了“软对抗”在暴乱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过往的经验说明,“软对抗”不能不管,国家安全不能不提,规管难、执法难不是对“软对抗”只眼开只眼闭的理由,如有明显散布虚假信息、假冒身份这种明确的违法情况,当局就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而对于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言行,最好的应对方法便是做好社会教育,市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软对抗”就像癌细胞,置之不理便会慢慢侵蚀社会的肌理,但也如同大部分的癌症可以避免一样,只要社会养成同心护国安、守底线的健康习惯,“软对抗”便无可乘之机,最终便会自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