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国安处日前拘捕四名“港独”组织成员,涉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被捕疑犯之中竟包括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一个15岁少年,为何会成为激进“港独”组织的成员,还参与了诸多违法行为?事件再一次证明,香港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软对抗”这种通过隐蔽、间接方式,利用负面叙事、夸大社会问题、散播谣言或文化渗透等手段逐步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影响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的行为,即使在黑暴过后仍持续对青少年造成不可低估的祸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不能让“软对抗”成为香港维护国安的新漏洞。
“软对抗”手法具三大特征
“软对抗”并不是近日才在香港出现,在修例风波发生之前,社会上已存在形形色色的相关行为,只是在修例风波期间其手法变本加厉,祸害更严重。综合过去的个案,可以总结“软对抗”的核心特征是“伪装”,同时在使用手法上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以出版刊物为掩饰。例如从2020年开始,便有香港言语治疗师总工会的成员出版所谓的《羊村》系列绘本,以漫画形式试图将畏罪潜逃的逃犯描绘为英雄,更用“狼羊”的比喻分化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这类绘本看似“无害”,实则通过文化渗透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削弱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并且儿童若长期被灌输违法行为正当化的价值观,更会再次令“违法达义”、“公民抗命”等歪理谬论误导下一代,在社会埋下不稳定的种子,直接威胁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
二是以社交平台为载体。如在社交媒体,有所谓的“关注组”名义上是关注各区店舖结业情况,暗地却有不少人在群组中散播负面情绪,利用市民对经济环境的忧虑,营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又在北上消费潮下,制造两地对立。在经济寻求复苏的紧要关头,社界各界本应凝聚一心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在这种时候夸大经济问题,甚至转而变成不问是非攻击政府的平台,明显已不是“关注”,而是某些人有意识地想削弱市民对政府的信任,企图将对经济现况的不满引导为政治问题。
三是以新闻事件为切入。在一些公开活动或新闻事件中,“软对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便是早年有人在体育赛事中嘘国歌或做不雅手势,又例如2021年举办香港马拉松期间,有人呼吁参赛者穿戴印有政治符号的衣饰,试图将政治议题渗透至平常接触的文体娱活动当中,骑劫市民的日常生活。虽然这类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不加制止,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习惯,加剧社会对立,进而影响香港的稳定。
有些人觉得强调“软对抗”造成的影响被夸大,但真的如此吗?“软对抗”其实是另类的“洗脑文宣”,本质是“煽动对抗”。
就在本周三,警方国安处拘捕一个名为“香港民主建国联盟”的“港独”组织四名成员,四人涉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被捕者年龄最小的只是15岁。据警方交代案情,该组织自去年11月起在社交平台宣布成立,并开始招募党员。到今年2月,该组织在网上记者会上宣布行动纲领,包括提出所谓的“临时国旗及国歌”、寻求国际声援,甚至还声称会为外地港人提供军事训练。今年7月,该组织在境外举办活动,践踏国旗和区旗,以及播放煽“独”歌曲,升起煽“独”旗帜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事实摆在眼前,黑暴势力尚未完全消散,反中乱港分子和境外势力仍试图利用各种机会、透过各种渠道荼毒青少年。案中被捕的15岁少年,在黑暴发生时还不足10岁,他是从什么地方接触到这些极端思想,又是从什么途径认识该“港独”组织的其他成员?其中有多少是因“软对抗”的误导资讯而起?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往往更重视网络上的联系,也就更容易被一些极具迷惑性的政治文宣所误导,最后误入歧途。
“软对抗”本质是煽动对抗
有理由相信,今次被捕的15名少年绝非单独事件,现在网络上还有多少假借各种名目的“软对抗”组织或群组未被发现?只要这些群体一直存在,香港就要继续面对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被“港独”组织洗脑的风险。“软对抗”绝对不是无害的言行,而是通过各种不同名目“伪装”的违法行为,对国家安全和香港社会稳定构成实质威胁的隐患。特区政府依法采取行动打击“软对抗”,也绝非无事生非或打压市民自由,而是有其必要性。为了阻止错误价值观传播,确保下一代在健康环境中成长,避免未来社会动荡,成为外部势力颠覆国家的工具。
因此,特区政府需要担当作为,一方面善用法律工具,坚定执法;另一方面要及时主动驳斥不实言论,加强在社会层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也要积极回应房屋、经济等市民关心的重要诉求,令不法之徒无可乘之机。
“软对抗”以隐蔽方式侵蚀香港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其危害不容小觑。从推出绘本,到煽动对立的社交媒体帖文,再到渗透日常生活的政治符号,这些行为看似细微,却能削弱社会信任与团结,为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政府打击“软对抗”,是维护香港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当局也要继续通过加强教育、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完善法律,与市民共同抵御“软对抗”这一挑战,确保香港的长远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