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夏宝龙主任在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致辞时指出,香港要发挥“内联外通”独特优势。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拓展国际网络,继续巩固与传统市场联系,积极开拓中东、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特区政府亦表示,香港会作双向发展,一方面开拓新市场、新资金来源,包括中东及东南亚,另一方面是助力内地企业出海,以布局供应链、产业链,在资金、专业服务方面,支持内地企业发展海外业务。
“出海”无疑已成当下经济发展最热门关键词,而香港要真正发挥作用,除对自身优势的认知,更须对潜在服务企业有深入了解,才能实际助力内地企业开拓全球市场。
加强早期初创融资服务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三大经济带。这些地区一如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国际著名湾区般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创新力,因此又有“中国三大湾区”称号。作为企业聚集地,“三大湾区”坐拥全国近七成500强民营企业、九成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以及近七成出口额,是内地企业出海核心阵地。
京津冀正引领全国产业数字化进程,贡献北京市三成GDP、毗邻多所大学的中关村科技园就是核心引擎,催生了字节跳动、快手、小米、美团、京东等,又孕育出全国四成电商独角兽以及一批人工智能新锐;长三角则在前沿科技、金融科技、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竞争力,代表企业有近年急速冒起的“杭州六小龙”和蚂蚁集团等,区内也包揽全国光伏产业产值前三省份及全国超过六成生物科技独角兽;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是电子制造及物流企业枢纽,诞生了美的、TCL、格力等家电龙头,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品牌,大疆创新、道通智能和亿航智能等无人机新贵,以及顺丰和货拉拉等物流巨头,培育了全国近三成物流独角兽。
内地企业出海或多或少都面对着缺乏融资和国际化的挑战,事实上,不少内企将香港视作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品牌的出海桥头堡。例如有电商平台将其香港营运中心定位为跨国供应链枢纽以拓展欧洲及中东业务;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筹备通过“18C章”特专制度上市并与香港不同公私营机构缔结策略合作关系,增应用场景加速国际化步伐;有金融科技企业来港进行全球财资管理并计划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有光伏企业到港设立绿色融资平台以支援其亚非市场能源项目;有生物科技企业在港设立国际研发中心,连接香港资源加速技术成果国际转化,等等。
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是香港众多优势之一,全球政经局势动荡的情况下,香港专业服务助力内企出海的角色更加突出。要紧抓内地企业出海的机遇,就需要加强专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以企业融资需求为例,香港商界更多聚焦针对成熟内地企业的IPO上市和发债服务,而较忽略早期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或会错过参与资助具潜力企业扩张成长的关键角色,这反映香港融资平台功能广度和包容性不足的现况。目前香港面向在港注册中小企的各类政府资助计划超过40多个,相信能覆盖从种子轮和早期新创企业,理论上也能惠及不少决定落户香港的创新型内地企业,如何合理地进一步激活这些资源绝对是未来探索方向。
至于服务企业市场试点需求,更是要对潜在出海内企有深入主动认识,如前文描述的各主要出海地区的关键产业特征。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活社交平台、机器人、电子消费品、家电、生物医药、物流电商等不同产品服务对应不同应用场景、标准认证和知识产权,面对不同国内外监管要求,并会采取从建厂并购到全云端服务等截然不同的出海策略,亦会有跨越融资和市场试点的复合需求。如果香港专业服务供应商只知国际化而疏忽对内地市场深度认知,或只认识自身单一服务而忽略跨专业服务需求,将难抓紧内企出海带来的新机遇。
强化“出海服务中心”作用
香港生产力局作为面向商界中小企的公营机构,早前成立“出海服务中心”系统地向潜在出海内企提供横跨国际认证、政府资助匹配、应用场景牵线、智能生产支援等关键专业服务,并对汇聚“三大湾区”的创新企业有针对性部署,反映香港对自身“併船出海”功能角色的认知,正从探索迈向实践阶段。未来香港专业服务和商界更须加速这股变化,更精准赋能企业,才能紧抓内企出海机遇。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研究经理、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