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美国朋友最近来港交流,她只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却在出发前买了一部一次性、用完即弃的匿名手机,在香港时则全程关掉与自己实名资料绑定的常用手机。她表示,担心手机会被监控,上网纪录被追踪,讲错说话就会违反香港国安法。像她这样对香港国安法存有误解的外国人,似乎仍有不少。在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的今天,我们庆祝恢复社会安定的同时,仍面对不少外国人对香港国安法存有误解。为何如此,如何应对?这值得我们深思。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国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和中外文化荟萃的城市;对国际社会来说,香港也是最能够用他们的共同语言,为他们准确介绍中国政治文化的最佳传译者。
“语境转译”让外国了解事实
其实,像香港2019年社会动荡的局面若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容许暴乱长时间持续下去。最近美国联邦政府更动用国民警卫队镇压加州等地发生的骚乱。西方“民主国家”全都有国安法,也正是因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才成功从动荡走向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大家集中精力拼经济,市民如常生活,学生如常上课,游客继续来港。然而,部分西方媒体仍不断抹黑香港,令部分访港朋友仍满怀戒心。
西方媒体对香港的抹黑所带出的问题,不在于香港的法律制度不足,而是香港如何更有效对外说明什么是香港国安法。向世界说好香港故事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战略任务。在当前面对的挑战下,国安法是必须的,同时也要让世界看见香港仍然自由开放、外来访客可以安心来港。这正是正面说好国安法的重点。
这不是一些人所谓的“粉饰太平”,而是要进行“语境转译”。国安法并非思想审查,社会舆论对政府的批评并没有被禁止,不同声音在主流媒体及各类自媒体仍然出现。这是基本事实。
问题是,我们的“事实”,在某些外国媒体眼中,往往被视为“宣传”;而他们的“误解”,在部分读者眼中则被视为“真相”。这就是香港在国际舆论战场上的处境困难。若叙事手法、逻辑、例证仍停留在以往的层面,则很难达到目的。
要说好国安法,我们不能只靠政府的解说、澄清与反驳,而是要像一位称职的翻译员,能够用对方的语言解释我方的制度。
我们也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来介绍国安法:不是“你不能做什么”,而是“你可以安心做什么”。一个有稳定法治、清晰法律界线的城市,才是一个值得投资、值得居住的城市。国安法保障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外来访客,更不会限制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同样包括外来访客。
就如同《消防条例》不是为了限制明火煮食,而是预防火警,让大家可以安心烹饪美食。同样道理,香港国安法不是限制自由和人权,而是保障香港居民和外来访客,可以安心享受与世界先进地区同样高水平的自由和人权,让他们在有秩序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安心发展,但大家也要尊重这个制度及法律。这个逻辑,是香港向世界传递信息时必须掌握的要点。
西方“民主国家”也有国安法律,美国有《爱国者法案》允许政府在国家安全名义下监察通讯、逮捕嫌疑人。英国有严谨的“Official Secret Act”,法国也在强化对极端言论的监控。为何西方国家可以在反恐名义下收紧公民自由,却不断抹黑中国维护自身主权?香港若能以平等互敬的方式提出这种对比,虽然未必能完全说服对方,但起码能促使他们停下来思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国安法,并非香港独有。
靠真实展现来消除误解
再者,国安法下的司法机制、上诉程序、证据要求等,也应该清晰地向外解说。香港实行普通法制,司法程序公开透明,法院也有来自其他普通法地区的法官在任,这些都应主动向国际展示。没有诚恳的说明,只会任由偏见滋生。
我那位美国朋友在香港的几天行程后发现,自己在美国听到的描述,和她在香港看到的现实,有明显落差。她惊讶地发现,年轻一代依然思辨活泼、大学里的讨论依然开放自由、多元观点依然活跃碰撞。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晚上在街上逛的安全感,让她完全无需担心。
这正是香港的力量:不靠矫饰,而靠真实。让人们亲眼看到、亲身感受,比任何文宣更具说服力。故此,推动旅游业不单会带来庞大的的经济收益,亦是传播好香港声音的有效方法。
香港既需在旅游产业方面加强发展,也应在文化表演、交流及学术研讨方面作多元化发展。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说好香港国安法故事,是香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有责任让外来朋友嫣然一笑,随手把匿名手机投入酒店垃圾桶,不是因为“用完即弃”,而是因为无需要。抛弃匿名手机是个小动作,背后却是一项值得我们全情投入的集体责任。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