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回望回归以来的历程,由动荡到安定,从撕裂到凝聚,法治基石已然稳固,社会持续繁荣稳定。然而,一种更为隐蔽的侵蚀,即“软对抗”,却在社会肌理中悄然流动。
“软对抗”的实质是一种精妙的伪装术。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专页以“怀旧”为幌子,趁机植入“恋殖色彩”的字句,潜移默化地将市民导向“怀缅港英时期”的虚幻想像。更有人利用指桑骂槐的言辞、貌似关切民生施政的“建议”,或似是而非的所谓忧虑,为真实意图披上合理外衣。当公众质疑其动机时,他们反而高举“言论自由”之盾,倒打一耙。
这种潜移默化绝非“无害”。2022年,反中乱港分子公然冒充政府官员、议员乃至普通市民,掀起大规模器官捐赠登记取消潮;大学教授堕轨身亡后,网络上立刻冒出虚假“遗言”传播恐慌;甚至手机游戏也被利用为洗脑工具,向年轻人灌输“港独”、“台独”等分裂国家的思想。以上事实,皆揭示出“软对抗”背后的目的,正是阻碍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撕裂社会、挑动香港与内地对立、分裂国家等。
历史更是有力的警钟。夏宝龙主任在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上指出:“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不能忘,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社会动乱,其火种往往埋藏于“软对抗”的土壤。当年国民教育、政改方案、修订《逃犯条例》等遭到的污名化攻击,均起始于网络上的阴谋论和“黄媒”的煽风点火。只因当年国安防线尚有漏洞,激进暴行掩盖了“软对抗”在黑暴酝酿中的关键角色。
对青少年危害尤其严重
“软对抗”对心智未熟的青少年危害尤其严重。日前在警方国安处一次拘捕“港独”组织成员的行动中,被捕者竟包括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即在修例风波发生时,被捕少年不过是10岁。警方在其住所搜出大量印有“港独”“藏独”标语的旗帜及旧《苹果日报》。惨痛的事实提醒我们:青少年思想防线一旦失守,后果远超一时一刻。
面对“软对抗”的无孔不入,强力执法固然重要,但每一位市民的清醒认知和高度警觉,才是它最难逾越的堤坝。“软对抗”如同流感病毒,其传播依赖人们意识的松懈。当局的坚定执法虽能消除病毒,但唯有社会形成自觉抵制的群体免疫力,才能让“软对抗”无法渗透、无从生根。
笔者感到欣慰的是,教育局正深化国安元素的跨学科连结,开发多元教材;教师培训也着力提升识别“软对抗”能力。在此呼吁进一步提高家校协同,尤其是家长方面,需负起把关责任,留心子女思想变化。
今日的安宁来之不易,它需要每一位市民以清醒之心寸土必争。任何看似无害的资讯背后都可能暗藏动机,我们要擦亮眼睛,辨识污染源头;保持理性,拒绝被情绪裹挟;更要用行动守护今时今日香港来之不易的稳定与繁荣。因为香港的免疫力,最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是否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