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在吉隆坡出席东亚合作年度系列外长会期间,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晤。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中美外长的首次面对面接触。尽管鲁比奥因涉疆、涉港言论被中方列入制裁名单,但此次会晤仍被视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信号。王毅会晤后表示,双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进行了平等对话,相信增进了美方对中方的了解,并以“加强接触、防止误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为概括中美交往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外长都形容这次会晤是积极、坦率、建设性。分析认为,中美外长会晤不仅是两国关系的阶段性调整,更体现了两国在全球化时代对自身责任的重新认知。期待中美外长会晤的“建设性”,可以转化为两国关系的“稳定性”。
中美关系复杂紧张是现实,但缓和关系符合双边利益。近年来,中美关系始终处于高度复杂的状态。从经贸摩擦到地缘博弈,从台湾问题到南海局势,两国之间的分歧看似难以调和。特别是今年4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双边关系陷入高度紧张。尽管中美经贸高层通过日内瓦和伦敦会谈达成部分共识,但如何将这些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仍是摆在两国面前的难题。
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平衡点
在此背景下,中美或难以化解结构性的矛盾,但两国也希望实现哪怕是暂时的关系的缓和,让处于高度紧张的中美关系恢复稳定竞争常态。因此,王毅与鲁比奥的会晤显得尤为关键,两国外长透过这次坦诚交流,一方面把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真正变成具体的政策和实际的行动;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对话奠定了基础。
“确保中美两艘巨轮,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这是对中美关系长期稳定的呼吁,即中美两国应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具体而言:一是中方坚持维护自身主权和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绝不退让;二是中方愿意通过对话管控分歧,避免误判升级为冲突;三是中方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
鲁比奥也承认美中存在分歧,但表示双方“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并表达了对两国元首年内会晤的期待。这种表态与特朗普近期释放的缓和信号相呼应,表明美方在经贸谈判取得初步进展后,试图通过外交渠道巩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鲁比奥仍在中国制裁名单内,但美方并未将其排除在会晤之外,这显示出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务实倾向。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调整,或许预示着美国对华战略从“全面对抗”向“竞争中寻求合作”的转变。
王毅提出的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正确相处之道:加强接触、防止误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为两国关系勾勒出了一条符合双方利益的相处之道。这一框架既承认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强调了合作的必要性。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行。如果中美能够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探索一条“正确相处之道”,不仅有助于两国自身发展,也将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以更务实态度推进合作
中美外长会晤的“积极性”能否转化为中美关系的“稳定性”,需要双方以更大的勇气和远见去面对分歧,以更务实的态度去推进合作。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原则,就完全有可能找到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相处之道。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更是对全球未来的庄严承诺。
尽管中美外长双边会晤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但两国关系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首先,特朗普政府多变的关税政策让中美经贸领域充满不确定性。其次,中美安全领域的分歧短期内难以消弭。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之一,而南海局势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双方需要长期投入精力进行管控。第三,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机构性矛盾和科技领域的长久博弈,都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中美两国达成初步的经贸共识,特朗普政府也希望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作为其关税政策的“全球范本”,加上特朗普希望年内访华彰显其外交政绩,美国在和中国进行战略性竞争的情况下,也希望和中国维持风险可控的稳定关系。鲁比奥更像是带着特朗普年内访华的外交使命来谈的,这也释放出美国希望缓和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至于中国,经过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的外交考验,早就形成了淡定应对美国的大国气度。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