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将在9月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现正展开公众咨询。当前香港正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新一份施政报告不单是政府的施政清单,更是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施政蓝图。“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人才是香港发展的重要基石,从香港长远发展需要以及作为国家高度开放和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新一份施政报告应确立打造香港成千万人口级别大都会的政策目标,并按此制定相关的路线图及政策配套,全方位鼓励生育,全力引才、育才、留才,通过塑造新的人口红利,为香港发展注入源源不绝动能。
李家超特首在社交媒体指出,改革求变是香港发展的大方向,期待市民积极建言献策。李家超上任3年以来,带领特区政府在经济民生、“抢人才、抢企业”、深化香港“内联外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也显现出施政新风,当中不少施政都是广泛听取各界建议而形成。新一份施政报告是在香港重要发展阶段下出台的一份施政纲领,既要重当下,更要谋长远,为香港设立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打造千万人口国际大都会,对香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优秀人才涌入发挥“虹吸效应”
香港早在2007年已计划发展成千万人口大都会,期望通过千万人口激活本地经济,以增加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实力。然而,香港现时的人口仍维持在750万人左右,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较早几年有所回升,反映特区政府在鼓励生育及吸纳人才上的努力,但这个人口规模依然与香港国际大都会的定位不相符。
世界上约有30多个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例如东京有1400万人口、雅加达有1135万人口、北京有2180万人口、上海有2480万人口、广州有1897万人口。巨大的人口规模,有利这些城市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城市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贡献了庞大的GDP和内需市场。当前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争“抢人才”,“人多好办事”对于今日城市竞争仍然适用。
过去香港社会总是存在一种思维,认为香港地小人多,太多的人口会挤占市民的生活空间,香港不可能承受庞大的人口。但其实,香港有大量的土地仍未开发,随着北部都会区的建设,香港完全有条件容纳千万人口。大量高质素人口的流入,不但有助拉动香港经济增长,为香港“八大中心”定位等战略提供大量优秀人才,而且更可发挥“虹吸效应”,凸显香港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于香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打造香港千万人口国际大都会不是一个口号和愿景,而是一个中长期、可以实现的施政目标,当中需要有全面的蓝图和规划,也要有政策上的配套落实。政府可制订“打造香港成为千万人口级别大都会白皮书”,以“结果为目标”,树立千万人口的政策目标,罗列出将人口增至千万的原因和意义,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整个人口政策的纲领。同时,成立由特首亲自领导的政府高层小组,统筹相关工作。千万人口不但涉及政府的人口政策,更包括入境、教育、房屋、医疗、就业、经济、社福等不同范畴,需要有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有力落实政策,成立千万人口高层小组有其必要性。
要将香港打造成千万人口级别大都会,需要突破两个问题:一是解放思想,让社会充分明白到人口对经济民生的重要推动作用。香港人口愈多,消费和经济动力愈足,政府就愈有能力改善民生。所有的民生措施和建设都需要大量资源,没有资源改善民生将无从说起。社会各界应认识到增加香港人口,并非是挤占市民资源,相反是将饼做大,令香港经济更有活力,全港市民都是受惠者。
将饼做大香港经济更有活力
二是既要增加本地人口,更要吸纳外地人才,两者必须并行。香港生育率持续多年下降,政府早前推出新生婴儿奖励计划后,2024年新生婴儿人数终见回升,增至36767人,较2023年的33288人多了3479人。但这个数字仍然未能令人满意,反映港人对于生育仍然存有疑虑。鼓励生育是大多数政府都面对的一大难题,解决办法是加大对家长的支持力度,为家长提供更好的育儿、照顾、教育、住房配套,让家长们无后顾之忧放心生儿育女,特区政府对此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力度仍然需要加强,不论从税务、住屋等方面,都应向生儿育女的家庭作出倾斜。
更重要的是,香港需要千万人口,更需要千万高质素人口,必须全力吸纳国际优秀人才来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对全球人才都有巨大吸引力,现在重点是在政策上做到引才、留才、育才,一方面进一步放宽投资移民计划,将投资移民资产5000万元住宅物业门槛降至2000万元或更低,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方便,吸引他们来港发展,既为香港增加人才,亦为本地住宅市场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制定全盘的引才策略,对于外地人才应抱持海纳百川的态度,欢迎人才来港,并且完善各项人才配套,协助他们在香港扎根安居,将香港建设成国际高端人才基地、高质素的千万级人口大都会,为香港发展打开全新局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