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利用“一国两制”优势吸引企业设立地区总部、财资中心,强化与壮大“总部经济”。
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场重要的座谈会,会议围绕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健全对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更好“走出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这些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去年,我国全行业直接对外投资总额1627.8亿美元,是2012年的近两倍,连续13年稳居世界前三。目前,中国海外投资存量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对外资产规模去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三分之一。说明“中国投资”的影响力在增强。
但是,当前中国“走出去”企业,特别是“走出去”民营企业,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美西方打压,保护主义上升,也包括金融、法律服务等高端专业服务短缺的风险。
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走出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遭遇的人才、资金、金融、法律等困难,凸显了香港的独特价值: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化人才枢纽,香港在服务内地企业全球化、助力“走出去”企业维系与国家及香港特区的经济联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以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利用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重要体现。
壮大“总部经济”提升竞争力
服务“走出去”企业是香港的巨大机遇。香港完全有条件打造“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枢纽”。一方面,香港亟需拓展高端服务(金融法律等)空间。伴随“走出去”企业的步伐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是香港高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契机。
另一方面,利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低税制、普通法、国际金融中心),吸引“走出去”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财资中心,助其扎根香港。这既能为“走出去”企业降低金融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如资金港、美元结算),也能强化与壮大香港“总部经济”,提升整体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香港地位独一无二,不仅是内地企业出海的“跳板”,更是国家整合全球资源、规避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需进一步做好“超级联系人”角色,强化与内地协同及规则衔接,联合打造“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枢纽”乃至“中国版全球化枢纽”,实现“企业走到哪,香港服务跟到哪”。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1.7万家。而这两年企业出海的步伐显然在加大。在“走出去”企业中,若有5%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其数量便可达到约千家。这一规模不仅将显著推动香港“总部经济”的发展,更能带动相关行业全面繁荣。既能服务国家战略,香港的“蛋糕”也能做大,何乐不为?
为此,建议特区从官方和民间双重发力。首先政府高度重视,组建专业服务平台,整合金融、保险、会计、法律、贸易、入境等资源,服务“走出去”企业。同时支持“走出去”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及财资中心。在保持普通法、资金自由流动优势基础上,创新打造“中国需求+国际标准”服务模式。
建立信息分析与反馈机制
其他还包括:在香港构建风险管理中枢,降低出海企业合规成本;深化离岸人民币市场,降低“走出去”企业汇率及资金无法流动风险;升级人才战略,培养既懂内地又懂香港的国际型专业服务人才;鼓励民间设立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专业平台;推广“併船出海”模式,强化与内地协同。打造“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枢纽”,需内地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较多的省份。需建立信息分析与反馈机制,使香港服务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善用乡会、社团力量,发挥香港同乡社团及海外乡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作为连接“走出去”企业与香港的情感、信息与服务纽带。
此外,要设立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趋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前瞻性预警和决策参考。同时将一些内地“走出去”企业利用香港优势实现自身大发展并贡献香港经济的个例进行推广,供各方借鉴。
香港当前经济面临一些挑战。但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服务内地“走出去”企业是一块大蛋糕,香港借机发展的空间很大,就看我们是否意识到、并能够接到这实现高端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泼天富贵”。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