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经济思维/中国经济给出韧性增长成绩单\靖 伟

2025-07-17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5.3%,不仅跑赢主要经济体,更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给出了一份韧性增长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是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以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果。从就业、物价数据到外贸表现、外资扩大投资,从内需驱动到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稳住世界不确定性的能力,为全球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通过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稳定外资等政策组合拳,增强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成为稳增长的核心支撑。这也凸显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以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为代表的新需求持续释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逾40%,智能家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些细分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既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外贸“含金量”显著提升

  在外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危中有机”。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对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实现正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贸的“含金量”显著提升,机电产品、锂电池、光伏组件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占比突破40%,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中高端攀升的趋势。这种结构性转变不仅增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也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地位。

  外资企业的持续加码投资印证了中国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上半年在华外资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2.4%,日本松下、德国凯士比等跨国企业纷纷扩大在华投资。松下将在中国研发的家电产品销往东南亚,2024财年对东南亚出口增长超10%,而凯士比上海的出口订单同比激增35.4%。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澎湃动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2%,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勳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枢纽,其工程师群体规模和技术转化效率令国际同行瞩目。这种创新势能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更渗透到传统产业转型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8%,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1.5亿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面对全球通胀压力,中国价格水平保持温和可控。CPI同比涨幅从年初的-0.3%回升至0.1%,PPI降幅收窄至-1.8%,显示供需关系持续改善。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粮食和能源安全战略的扎实推进,全国夏粮总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9亿吨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突破35%,有效对冲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此同时,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为应对外部金融风险提供了坚实保障。

  提供可持续增长新范本

  在中美关系经历波折后,两国近期经贸互动的回暖值得关注。日内瓦共识和伦敦框架的达成,标志着双方在农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重启。这种“斗而不破”的互动模式,既维护了中国发展的自主性,也为全球经济稳定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挑战,全球通胀回落节奏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的外溢效应、国内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问题仍需化解。但中国具备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制度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可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正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有超过650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覆盖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再次彰显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表现,既是一份充满韧性的成绩单,更是一幅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稳住了世界的不确定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当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寻找新平衡时,中国经济正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为全球提供了可持续增长的新范本。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