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勳日前受邀在中国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式上致辞,不论是黄仁勳改穿唐装亮相、首次用中文进行致辞,还是其一年内三度访华的频率,不仅说明了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也反映了全球科技巨企对中国发展、中国创科前景的巨大信心。数十年来,中国科技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今日甚至已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势不可挡,这就是香港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最大底气。
低估中国创新的人“极天真”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国成功的原因,西方媒体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但往往都站在西方中心论、居高临下去看问题。而美国当局千方百计封杀中国、封禁高科技对华出口,也反映了美当局完全走错了方向。黄仁勳在这次的演讲中,用一句话道出了关键:“任何低估中国创新与制造能力的人,都极其天真(Deeply Naive)。”笔者认为,中国创科发展势不可挡,除了关键的制度因素外,还在于两点:
第一,中国拥有极其庞大的创新人才库。根据一项美国智库调查,在2022年时,全球已有近一半顶尖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大专院校,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顶尖AI研究人员更有近四成来自中国大学,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占比甚至超越了美国本土毕业生。而光是英伟达平台上,中国便有多达150万名开发者。
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持续加大对海外人才的打压,加上中国政府近年不遗余力地深化改革开化,扩大市场准入,原来有意留在美国发展的顶尖研究人员,有越来越多转而选择中国。加上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投入,中国科技人才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例如国家积体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募集了近7000亿元,并在今年4月宣布出资600亿元为人工智慧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杭州的梦想小镇更成为中国AI人才的聚集地,“杭州六小龙”之名如今已是名震天下。
第二,中国保持开放合作态度。与美国ChatGPT长时间闭门造车,恍如军备竞赛式看待科技竞争不同,不管是DeepSeek,还是文心一言、阿里巴巴、腾讯混元,这些得到全球广泛应用的AI大模型,从发表至今一直以开源形式开放予全世界。这不但打破了技术壁垒,让AI发展从算力竞赛转为效率创新,为AI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更重要是展示了中国在AI领域的实力、自信和开放态度,让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在一个巨大平台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是中国为全球创科发展提供的全新方案,也在新时代下走出了一条技术突围和生态重构的新路径。
当前,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以及科技封锁,不止针对中国,也为全球合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因素。但即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地缘政治复杂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加快重构,现实是,如今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自“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在疫情后的全球复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回过头来看香港,作为国家最国际化、拥有“内联外通”独特优势的特区,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国际化环境和人才优势,内地科技企业与全球合作的成功案例,更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抓住“奇迹”带来的庞大机遇
首先,香港必须坚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内地科技企业的合作。例如与DeepSeek、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自主研发AI应用,或与小米共同探索智能硬件的国际市场,早前香港科技大学便已跟深圳企业合作开发AI医疗诊断系统,显示出两地合作的巨大潜力。
其次,要继续善用国际化优势,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和资金,继续以盛事形式举办更多国际活动,吸引全球人才和企业集聚香港。今年4月,有18间重点企业表明将于香港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或建立研发中心,其分别来自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及生命健康科技等高新产业领域,已证明不少海外人才和企业均看好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潜力。
“中国的供应链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是黄仁勳对中国之于世界重要性的直白论断,也是越来越多外企不惜逆美国之意争取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香港也必须抓住这个“奇迹”带来的庞大机遇,通过深化与内地的合作、发挥国际化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