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一“都”一“港” 协同发展

2025-07-19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发展局计划在屯门龙鼓滩填海,并重新规划屯门西部,提供300公顷新发展土地,以产业导向规划,打造“智绿产业港”。这一发展规划与北部都会区建设相辅相成,“都港”携手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和创科发展。

  根据发展局公布的方案,一“都”一“港”分工不同。智绿产业港聚焦四个核心产业:绿色及新能源业、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现代物流业及内河码头,旨在发展高附加值、绿色科技及物流产业,强化香港国际航运及创新科技中心的角色。北部都会区主打创新科技、跨境商务及高端专业服务,重点发展深港河套科技园、新田科技城及高端服务业,定位为国际创科中心及深港合作的桥头堡。

  另一方面,两者功能互补,可获协同发展之效。譬如智绿产业港的先进制造和绿色技术可为北都的创科提供产业化支持,北都科研成果则可通过智绿产业港转化为实际产品和应用。内河码头的现代化物流功能,可服务北都的跨境贸易需求。换言之,都港实现“研”至“产”的完整产业链。

  就交通而言,屯门龙鼓滩与北都厦村及洪水桥、新田及罗湖等核心区邻近,两者可共享交通基建。计划中的北都铁路和公路可提升屯门西和北都的连系。内河码头的现代物流功能亦可与北都的跨境物流对接。

  龙鼓滩原计划作住宅发展用途,但由于该地靠近赤鱲角机场,建筑物高度受到限制,加上香港已有了北都的大量土地供应,建楼不再有无地之虞,因此特区政府调整发展规划,将之改划为先进的创科产业用地,反映特区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灵活施政作风。特别是,智绿产业港最快可在2029年推出首块用地,彰显了提速提效。

  两大发展区同时推进涉及更具体的产业分工、人力及资源运用,特区政府要有顶层设计和高超的协调能力。财政紧绌之下,如何鼓励更多国际及民间资本参与也是至关重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