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港商业生态面对多重挑战,市场进行自我调节是必然的过程,最终将引导香港形成更高效和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
近期,香港一批老字号餐饮品牌的退场引发社会对所谓“结业潮”的担忧。但同一时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根据《公司条例》注册的本地公司总数,以及注册非香港公司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如何分析看待这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事实?笔者尝试从“一国两制”下香港经济转型的逻辑浅谈一二。
一、制度优势下的经济韧性彰显
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经济的韧性特征其实更为突出。零售市场已出现较强的触底反弹信号,2025年5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按年增长2.4%,终结连续14个月的下滑态势,显示本地消费信心正在恢复。各核心区一线街舖7.8%的整体空置率保持稳定,业主减租与旅游业复苏正形成对冲效应,这得益于香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自我调节的灵活性。
市场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样显著。2023年以来已有至少40余个内地餐饮品牌进入香港市场,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经济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为香港市场注入新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香港老字号也在积极转型,如莲香楼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拓展新址等方式实现经营改善,证明传统品牌并非没有转型空间。
数字化转型也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过去大多数的老字号缺乏数字化规划,但市场压力倒逼企业加速变革。智能点餐系统、数据化采购管理、线上营销工具的应用率显著提升,畅捷通等企业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中小餐饮企业实现运营效率提升。特区政府推出的专项支持基金,以及举办“香港好物节”等盛事,推动传统商户通过电商渠道实现营业额增长,展现了新时期特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优势。
二、转型中的长期发展逻辑
从香港经济发展历程看,类似的行业调整并非首次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沙士”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均出现过行业结构调整,但每次调整后都能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当前的市场出清,本质上是商业生态适应新消费格局的自我更新,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能力已成为商业竞争的基础门槛。采用AI点餐、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上形成明显优势。这种效率差异带来的结果,便是加速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整体运营水平提升,这对香港经济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活力提供启发。
第二,差异化经营成为生存关键。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无论是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的零售品牌,还是创新菜系的餐饮企业,都通过差异化建立竞争壁垒。莲香楼的24小时经营模式成功,正是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的典型案例,体现了香港多元文化融合下商业创新的潜力。
第三,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形成有效协同。特区政府通过专项基金、电商推广等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同时借助市场力量推动行业升级。
笔者认为,当前世界竞争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经济模式、新旧动能的转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商业领域的调整是经济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并非系统性危机的信号,而是商业生态在多重压力下借助制度优势进行自我调节的必然过程。从数据看,2.4%的零售增长、数十个新品牌入驻、老字号数字化转型有效,已经显示出积极变化。相信香港商业生态将形成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新格局——这不是衰退的开始,而是香港动能焕新、治兴并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体现。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广西青年侨联青年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