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阳极级石墨征收93.5%的初步反倾销税,叠加现有税率后实际关税飙升至160%。这一举措表面上以“纠正不公平贸易”为名,实则暴露了美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脆弱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石墨生产国和加工中心,中国占据全球约70%的天然石墨产量及95%的电池级石墨精炼产能,堪称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基石。美国对华石墨加征高额反倾销税,不仅无法解决美国新能源产业的依赖困境,反而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从而沦为损人害己的反智游戏。
美国对华石墨加税,直接推升石墨价格和锂电池成本。据国际能源署测算,石墨供应中断或价格翻倍将直接导致每辆电动车的电池成本上涨1000美元以上,整车售价可能因此增加数万美元。特斯拉、通用汽车等美国车企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因此美国对中国石墨加征反倾销税,反会拉低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
美国本土石墨产业供应较为孱弱,仅能满足不足20%的需求,使得美国企业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来源。因此,美国对华石墨加征反倾销税的成本压力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消费者,而美国政府此前承诺的电动汽车购车税收优惠将在9月30日终止,双重打击之下,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恐将进一步削弱。
压缩美国企业领先空间
美国此举还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形成负面传导。中国不仅是石墨生产国,更是全球锂电产业链的整合者。从上游矿石提纯到中游负极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电池组装,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美国加税行为意图打破这一生态的稳定性。
一方面,石墨加工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和高环保成本,美国若要在短期内建立本土产能,需投入数百亿美元并克服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全球石墨资源分布高度集中,中国之外的优质石墨矿藏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其开采和加工能力受制于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环境标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供应。这种“脱钩”政策不仅代价高昂,还可能引发全球电池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延缓新能源产业的转型进程。
不过,特朗普信奉加征关税会让美国“再次伟大”。因此,在“国家安全优先于市场效率”的惯性思维下,美国还是以中国石墨企业“接受政府补贴”,为加税提供合法性。其实,这不过是美国对华安全焦虑下的不自信条件反射。
当美国以加税缓释对华焦虑情绪时,殊不知破坏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当然,这也是始终反对新能源产业的特朗普政府保守理念的现实折射。然而,若美国执意以关税手段切断与中国的技术联系,不仅会削弱自身研发能力,还可能加速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的自主化进程,进一步压缩美国企业的技术领先空间。事实是,美国不理智的关税政策已经对美国造成严重反噬。
一方面,加剧了本土产业的分裂。美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联盟是此次对中国石墨加税的发起者,但其诉求与特斯拉、松下等下游企业存在根本矛盾:前者希望保护本土石墨产业,后者则担忧成本失控。这种矛盾暴露出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割裂,上游资源环节薄弱,中游制造环节依赖进口,下游市场又需通过低成本维持竞争力。
美在全球新能源竞争败阵
另一方面,加税政策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加拿大、欧盟等经济体已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表达不满,未来不排除采取反制措施。如果美国继续以“国家安全”为名推行单边关税,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的进一步碎片化,最终损害美国在国际市场的信誉与利益。
当前,石墨仍是锂电负极材料的主流选择。美国对中国石墨加税,将使美国因为成本因素失去稳定的石墨供应来源。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例如通过出口审批制控制高纯度石墨的供应,或向半导体、航天等新兴领域拓展,这种“去低端化”策略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中低端市场的替代可能性。此外,中国企业还在非洲、南美等地区布局石墨矿产资源,通过海外并购和合作开发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这种“全球资源布局+本土产业升级”的双轨策略,使得美国的加税政策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的产业主导地位。
美国对华石墨加税,试图以关税手段切断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却忽视了自身产业基础的缺陷。与其在短期内承受成本飙升的阵痛,不如承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合作双赢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与资源优化配置。否则,美国将陷入“高关税─高成本─低竞争力─更低投资”的恶性循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国家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