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近日爆发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引起社会关注,据报当地个案由外地输入引起,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暂未录得确诊个案,但已为应对输入风险做好准备。这次内地发生疫情不仅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敲响警钟。
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蚊媒传染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在大湾区人员和物资流动频繁的背景下,极易跨境扩散。笔者认为,事件凸显出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该尽快提出相应措施,提升大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保障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统一监测标准共享资讯
首先,在预防工作上,粤港澳三地政府应加强跨境疫情监测合作,建立统一监测标准和资讯共享平台。包括协商制定统一的传染病监测标准,涵盖监测指标、数据收集方法、报告流程等,消除因标准差异导致的资讯沟通障碍,实现疫情数据即时互通,如病例数量、传播范围、病毒变异情况等,使三地能够同步掌握疫情动态,为协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强化口岸联合检疫,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口岸,如机场、港口、陆路口岸,加强联合检疫力量。增加检疫人员配备,引入先进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基于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特点,三地应联合开展蚊媒监测工作。建立跨境蚊媒监测网络,在大湾区边界区域、交通枢纽周边、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监测点,定期监测蚊虫密度、种类分布和带毒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灭蚊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在医疗资源运用和救治工作上,三地政府有需要推动医疗资源协同共享,建立医疗物资储备共享机制。笔者认为,粤港澳三地可分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储备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抗病毒药物等必要物资;并且制定统一的物资储备标准和调配机制,万一发生疫情且物资短缺时,可通过协调机制从其他地区紧急调配物资,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充足供应。
医疗救治协作也必须加强,构建大湾区医疗救治协作网络,组织三地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等活动,共享诊疗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可建立患者转运机制,对于重症或疑难病例,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地医疗机构之间安全转运,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为了长远的防治疫症工作,应对新的疫情变化,三地应加强医疗人员培训交流,定期举办联合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三地医疗人员应对传染病的救治能力,也要促进科研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针对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共同开展病毒溯源、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创新等研究工作。整合科研资源,共享研究数据和成果,加速科研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也要完善应急回应协调机制,明确疫情分级标准、回应级别和处置措施。规定三地在疫情发生时的职责分工、协调流程和资讯发布机制,确保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启动应急回应,协同开展防控工作。
建立应急指挥协调中心
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应急指挥协调中心,负责统筹协调三地疫情防控工作。中心由三地政府相关部门、卫生专家组成,在疫情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视频会议、资讯平台等方式,即时沟通疫情防控情况,及时下达指挥调度指令,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加强资讯发布与舆情引导,建立统一的疫情资讯发布平台,由三地共同确定资讯发布内容、时间和方式。确保资讯准确、及时、权威,避免资讯混乱和谣言传播。
最后,就是要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合作,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且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三地政府可以联合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并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或许,可以共同开展一连串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滋生地,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并引导公众在疫情发生时,积极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总括而言,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是保障大湾区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期望可以通过加强跨境疫情监测合作、推动医疗资源协同共享、完善应急回应协调机制和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合作等措施,有效提升大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共同守护大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