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中国雅江水电站的战略意义\轩辕靖

2025-07-22 05:01: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总投资达1.2万亿元、年发电量达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发电规模三倍以上的超级项目,标志着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和边疆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工程不仅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举措,也将书写清洁能源与区域合作新篇章。

  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可替代1.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亿吨,相当于再造300万公顷森林的固碳能力。这一规模的清洁能源供给,不仅降低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将为西藏及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助力西部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雅鲁藏布江下游段的梯级开发,通过截弯取直和隧洞引水技术,充分利用2700米天然落差发电,既减少了水库淹没面积,又降低了生态扰动,体现了中国在能源开发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对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担心中国通过控制上游水量影响下游农业灌溉,二是担忧水电站成为地缘博弈中的“水资源武器”。然而,这些担忧既缺乏事实依据,也忽视了中印在水资源领域的共同利益。

  首先,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仅占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水量的30%至35%。雨季时,中国一侧的水电站拦截蓄留部分水量,反而有助于调节下游径流,降低洪灾风险。此外,中国已向联合国提交20年水文数据,承诺不改变雅鲁藏布江自然径流,并主动分享水文信息,以科学调度保障下游生态安全。

  创新水资源合作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曾多次以水控人为手段胁迫巴基斯坦,并在克什米尔地区修建大型水坝,引发地区冲突。印度对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项目的担忧,恰恰暴露了其将“水资源武器化”的不当行径。

  其次,水电站的建设并非单纯的“上游优势”,而是基于全流域的综合考量。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开发,本质上是对高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通过旱季放水、雨季蓄洪的调节机制,水电站能够为下游国家提供防洪减灾的公共产品。工程建成后,印度阿萨姆邦的洪灾发生率预计下降12%,孟加拉国的洪灾损失将减少30%。这种“合作则共赢”的逻辑,显然与印度试图通过水资源争夺强化区域主导权的思路背道而驰。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开工,不仅是中国能源战略的胜利,更是南亚水资源合作模式的创新。长期以来,跨境河流治理容易受到“零和博弈”思维影响,而中国则以“发展资源”而非“武器工具”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水资源的价值。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电力输出将惠及南亚多国。中国规划的“藏电南送”计划,通过400千伏电网连接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印度,为区域国家提供廉价电力。这种“互联互通”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能源格局中大国垄断的局面,为南亚能源安全提供了多元选择。

  此外,水电站的建设将强化中国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宣示。通过配套的公路、铁路和电网建设,西藏的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升级,边境地区的经济活力和战略纵深得以提升。这一布局不仅巩固了中国边疆稳定,也为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印度若能以合作而非对抗的姿态参与区域水资源管理,南亚的能源与生态安全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

  促进区域合平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以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为代表的超级工程,展现了大国责任与创新精神。从技术层面看,项目采用五级梯级开发模式,结合超重力坝与重力拱坝覆合结构,攻克了地震带施工的世界难题;从生态层面看,工程通过最小化水库淹没和生态流量保障,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从外交层面看,中国以数据公开和合作倡议回应国际关切,为跨境水资源治理树立了典范。

  印度的沉默与低调,恰恰印证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动权。当印度试图以水资源为筹码强化区域影响力时,中国却以“不争”之姿赢得了主动,也为全球跨境河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动工,是中国能源革命、边疆治理和地缘战略的多重胜利。它既是一次技术奇迹,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印度的担忧源于对自身历史行为的反思不足,以及对国际合作模式的误判。未来,若中印能在水资源管理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南亚的生态安全与能源繁荣将真正实现共赢。而中国以科学、理性与开放的姿态,将继续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潮流,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