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车登记中,电动车占69%,其中内地电动车龙头比亚迪以4902辆的登记量称冠,占据期内全港电动车登记量18356辆的26.7%,并再夺六月份销量冠军。而特斯拉以3889辆登记量及21.1%的市占率位居其次。数据反映国产电动车迅猛的发展势头,也说明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度。
但另一方面,香港在商用电动车普及化方面进展甚微,至今商用电动车(包括的士、小巴、大巴和货车)市占率不足一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内地电车商用车的渗透率接近两成,而在电动车应用领先的深圳市,早在2018年已实现的士100%的电动车,公交车亦已全面电动化。香港与深圳相比,可谓差距悬殊。
为实现205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特区政府一早画下2035年不再接受燃油车登记的红线,时间紧迫,但目前商用电动车的渗透率低得可怜。究其原因,除了香港地形复杂及电动商用车成本较高外,最大的掣肘是充电网络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
截至今年3月,香港十八区总共只有11188个电动车充电器,距离香港要达到15.5万个充电器的目标相当遥远。再说充电器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更是罕见充电装置。有不少车主表示有兴趣购买电动车,但因为屋苑无相关设施,依赖公共充电站,影响使用便利性,因而打消念头。
更令人气馁的是,香港的充电器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部分是旧款的中速充电器。中速充电器通常需要3至8小时才能充满电,而快速充电器只要半个鐘至1个小时就搞掂。有多少人愿意为充电而苦等数小时呢?
普及电动车的关键在于做好充电网络以及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尤其是大力资助屋苑发展充电网络,同时要做好人才培训及旧电池回收等工作。目前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就新一份施政报告进行公众咨询,社会各界就如何推广电动车积极出谋献策,相信政府必定会认真聆听,并形成具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