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锐评/反华势力变换手法对港渗透煽动\陈 锋

2025-07-23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一本美化黎智英的所谓“传记”书籍中文版出版,香港一些的“独立书店”以及台湾地区的网上书店都可直寄香港。事实上,这是反中乱港势力变换渗透手段的新伎俩,所谓的“传记”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反华舆宣战产品,意图通过美化黎智英,以及抹黑香港和内地,以达到对香港市民进行渗透煽动的目的。而其作者,更是彻底的反华分子。这样的“出版物”已经触犯香港国安法,绝不容许在香港进行贩卖。各界支持警方果断执法,有力维护国家安全。

  以“传记”为名达“洗脑”目的

  打着新闻出版自由旗号进行反中乱港的行径,这是近年来反华势力最擅长的伎俩。过去几年来,在各类反华资金的支持下,多本关于乱港分子头目的所谓“传记”、“侧写”的出版物先后出现,从黄之锋到罗冠聪等等,或假借外国记者之手,或装扮成客观中立的形象,以各种各样的角度对香港国安法进行疯狂抹黑。而近日,一本所谓的黎智英“传”的中文版在台湾出版。该书可谓反华势力最露骨的舆宣战产品。

  该书长达384页,内文极尽肉麻地对黎智英进行“造神运动”,形容他为“成功的商人、灵活的创业家、民主运动领袖、香港的良心”,并对黎智英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进行刻意的歪曲,甚至对特区政府的司法人员进行疯狂的攻击。这已经不是什么“传记”,而是反华的舆宣、乱港的洗脑文件。尤其是在黎智英案即将进入开庭之际,显而易见是想达到恐吓香港司法人员、以图黎智英获轻判的目的。

  之所以说该书是由反华势力策动出版,是因为不论作者还是背后的资金来源,都绝不寻常。其作者为祈福德,此人曾担任壹传媒集团的董事,并担任“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的会长。去年黎智英案审理时,该组织公然要求美国对中央和特区官员,特别是参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官员,实施所谓“制裁”,并诬蔑抹黑《维护国安条例》。该组织长期进行各种反华宣传,毫无下限,可谓疯狂之极。

  祈福德本人更在法庭内被指控干预香港事务。例如,黎智英审讯时,控方指出此人在2020年10月出席黎智英的访谈节目,说到“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可增强台湾力量”。不仅如此,祈福德曾承认他有为《苹果日报》寻找撰稿人。这样一个与黎智英长期勾结、在外国长期进行反华恶行的人,所写出的“传记”,有几分真实?更露骨的是,该书还找到多个反华政客进行“推荐”,包括极度疯狂反华的前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等。

  显而易见,这样的出版物根本不是要“还原事实”,更不是要“记录历史”,而是在进行“美化罪犯”以及“洗脑渗透”,其本质是“认知战”、“舆宣战”的产品,混淆视听以及影响不知真相读者的认识、“妖魔化”特区及中央政府,以达到煽动对抗的效果。其英文版去年出版后,已经造成了恶劣影响,如今又意图误导中文读者,不论其内容还是意图,都已经涉及违反香港国安法第二十九条的“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特区有关部门完全可以依法进行处置。

  尤其令人警惕的是,这样的出版物正成为反中乱港分子的“软对抗”的抓手。事实上,香港一些所谓的“独立书店”,曾经公然将之摆在店内出售,其后惧于国安法威慑而被迫下架。但在台湾的网络书店平台,以及一些打着“代购”名义的乱港组织,依然可以下单直寄香港。流亡海外的乱港分子以及“台独”分子,更借机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宣传介绍,意图影响香港市民。

  “四步”新模式煽动破坏

  从这本所谓的“传记”,可以看到反华势力渗透破坏的“新模式”。

  第一步,“伪装”。以书籍或电影等文化平台为载体,打着各种各样的自由旗号,进行“错误信息植入”,并以各种方式进行包装及宣传,看上去似乎“人畜无害”,以吸引港人接触了解。

  第二步,“软销”。如果直接由反华或乱港分子的名义“硬销”,成功机会不会太大,而通过一些本地形象较模糊的人士,或在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进行“软销”,更有欺骗性。

  第三步,“斩件”。其核心对象不是本地的乱港分子,而是对事件了解不深的香港人,因此扩大传播的圈层,不是整体性、单次性的推销,而是“斩件式”、分批式进行渗透,以更容易接触目标对象。

  第四步,“隐藏”。从传统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隐性平台”,以图改变正确认识问题的方式,构建错误的观念,对年轻人的洗脑式灌输更长期、更深入。

  事实证明,香港维护国安的形势依然严峻。夏宝龙主任指出,“要清醒看到,反中乱港分子贼心不死,各种‘软对抗’花样翻新,外部敌对势力对香港插手干预一刻也没停止,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没有结束。”香港各界坚定支持特区警方果断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软对抗”,有效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