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强化市民对“软对抗”的辨识能力\李颕彰

2025-07-23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实施,“硬对抗”在香港已不复见,然而特区政府正面对一项新挑战,便是潜藏在社会的反中乱港分子利用政府施政、民生问题,甚至文化艺术等借口,攻击抹黑特区政府,煽动部分市民憎恨政府,这种“软对抗”手段不仅妨碍政府施政,更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软对抗”,已成为特区政府当前的重要任务。

  “软对抗”不同于以往明显的政治抗争或非法活动等“硬对抗”,其表现方式具高度隐蔽性与策略性,常以文化、学术、专业或媒体语境包装对抗内容。这些行为可能不直接挑战法律,却以象征性行动、情绪性叙事或“看似中立”的评论,攻击抹黑中央和特区政府施政。例如,在教育领域,有教师在课堂中嵌入带有偏见的历史观点;在文化界,有艺术作品以抽象方式塑造对国家统一的负面想像;在媒体报道中,部分内容以片面叙事、美化外国制度,营造“他者优越”的错觉,从而间接削弱社会对国家制度的理解与信任。这些现象虽不涉及法律争议,但对部分人却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安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建立监察与处理机制

  维护国家安全是香港特区的宪制责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所应尽的义务,举世皆然。但维护国家安全绝不意味着破坏自由,特区政府打击“软对抗”也不会影响市民依法享有的自由和权利,而是针对那些假借“自由”之名,实则伤害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的行为。政府的角色,是在尊重合法多元的基础上,建构一套符合国家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治理体系,使公民社会的多样性不至于演化为对抗性分裂。

  “软对抗”的出现往往并非由单一事件引起,而与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全球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外部势力试图透过文化、学术、媒体与非政府组织等渠道,渗透对抗观念,进而干扰中国的内部稳定。

  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与开放制度,使其容易成为这些外部势力干预的前沿地带。例如,部分境外基金会资助本地文化项目,暗中推动“去中国化”叙事;某些外国媒体机构在港设立平台,持续发表具政治目的的评论,引发部分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这些行为虽不一定直接违反本地法律,却实际上构成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对此,特区政府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加强与各方的协同,建立一套监察与应对“软对抗”的机制。

  作为现代治理的重要一环,公共资源的分配与运用,应体现国家价值与社会责任。在教育、社会工作、媒体等关键领域,专业人员的操守与表达方式,对市民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因此,特区政府有责任透过认证制度、伦理准则与行政管理,确保相关专业维持中立与建设性。例如,在香港教育系统中,若有教师利用课堂传授偏颇内容,特区政府应透过课程审核与教师培训予以调整;在文化资助方面,应设立审查机制,确保资源不被用作散播分离思想;在媒体行业,应加强自律机构的规范功能,提升行业整体诚信水平。

  在数字化社会中,资讯流通速度极快,虚假信息与情绪性言论容易在短时间内扩散形成舆论压力。这正是“软对抗”得以扩张的媒介环境。部分资讯并非单纯错误,而是经过精心包装,以片段事实引导情绪,误导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对特区政府的信任判断。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要加强应对策略,由澄清驳斥转向主动传播,建立具说服力的公共传讯体系,融合政策解说、数据分析与文化论述,提升社会整体媒体素养,提升港人对分辨事实真相的敏感度与判断力,提高他们对“软对抗”的抵抗力。长远而言,这亦有助于形成以事实为本的公共讨论文化。

  提升港人敏感度判断力

  特区政府对“软对抗”的处理,并非为压抑社会声音,而是为公共讨论创造一个更清晰、更建设的空间。特区政府可透过政策引导,鼓励市民在尊重制度与法治的前提下,参与公共事务,提出理性建议,促进政策完善。当公共平台不再被别有用心的人操弄,市民的声音才能真正转化为政策动力。这种正向循环,有助进一步提升市民对特区政府的满意度。

  香港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晰与制度信任,是其长远成功的根本条件。“软对抗”虽非立即可见的威胁,却逐步侵蚀制度根基,破坏社会稳定。特区政府必须以高度警觉、清晰立场及长远视野,处理此类隐蔽挑战。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既享有高度自治,但也必须对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负责。只有坚守宪法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引导社会参与,香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稳步前进,为民族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执业律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