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时指出,“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欧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早已成为世界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中欧是全球经济存量的“稳定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中欧GDP规模合计占世界比重一直稳定在40%左右,2023年为40.7%,而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换句话说,中欧经济保持一定的稳定增长,也意味着全球经济中的40%部分增长是稳定的,超过美国稳定全球经济的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当期全球经济增长近一半的水平。
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者”
从贸易角度看,扣除欧洲内部相互贸易的数据,中欧对全球出口的产品规模占全球比重从1997年25.4%上升到2023年的34.8%,中欧从全球进口的产品规模占全球比重从1997年的23.4%上升到2023年的31.3%,同期美国产品出口占比从17.7%下降到11.4%,美国产品进口占比从22.1%下降到17.0%。2022年中欧(不含欧洲内部相互贸易)向全球出口的服务规模占全球比重33.0%,中欧从全球进口的服务规模占全球比重32.6%,同期美国分别为17.9%和14.2%。数据表明中欧对全球经济影响力远超美国。
中欧是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者”。除美国外,中欧是全球少有的具有完备体系的两大经济体,具有独立运转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体系、发达完善的互联互通体系、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体系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体系等,能够同时从供求两个方面稳定全球经济增长。中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45%左右,而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左右。仅从需求方面看,2023年中欧消费规模达到19.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7.6万亿的水平。按不变价以及扣除欧洲内部相互贸易数据计算,1997-2023年间,中欧对世界其他地区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30%,而美国仅为8.2%,中欧从世界其他地区产品进口增长贡献率高达26.2%,而美国仅为14.4%;2012-2022年间,中欧对全球服务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30.8%,而美国仅为15.3%,中欧从全球服务进口增长贡献率高达35.8%,而美国仅为17.2%。按不变价计算,1990-2023年间,中欧对世界投资存量贡献高达48.4%(含欧洲内部以及中欧之间相互投资),美国为21.3%。中欧经济影响力早已外溢到世界其他地区。作为双方经济发展质量承载者的中欧班列,截至2024年已累计开行超10万列,覆盖欧亚国家,对沿途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带动作用难以估量。中国作为全球富有增长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更为全球所期待。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2025年1月刊发评论文章《中国2025:驱动全球经济增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度肯定中国对世界经济、技术和生态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中欧是全球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的倚重者。欧洲是老牌的技术创新发源地。欧盟2024年12月发布的《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2023年欧洲工业研发投资增长了9.8%,超过中国(9.6%)和美国(5.9%)的产业研发投资水平。2024年9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鲜明提出,要将欧盟塑造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导者、绿色转型的带路人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中的战略自主者。中国则是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经济体。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占据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的26席,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报告还指出,中欧被授予的专利数占全球比重从2013年的30.6%上升到2023年的53.2%,美国从18.1%下降到13.5%。就有效专利数量看,2023年中国占全球的24.6%,欧洲为23.2%,两者合计为47.9%,而美国仅为18.8%。以绿色合作为例,中国贡献了全球40%的新能源设备产能,欧洲则拥有最成熟的碳市场和绿色金融体系,2025年4月中欧双方正式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未来三年将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中欧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生物製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进步,成为放宽全球资源约束、增进全球福利最可靠力量。
全球治理的“主力军”
中欧也是全球多边主义的支持者和全球治理的主力军。欧洲历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著称于世,其一体化水平至今还没有遇到超越者,而只有模仿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多边经贸体制建设,致力于扩大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制度型开放。如,中国已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不断扩大免签范围,提升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59080家,比上年增长9.9%。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中欧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合理有序的制度建设方面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话题越来越多,为减少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潜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欧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稳定力量”。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欧关系一直处于稳步升级状态。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双方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提出建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自1998年启动以来已举行24次会晤,双方还建立了战略、经贸、数字、环境与气候、人文五大高级别对话和70多个对话机制,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可以说,伙伴关系的定位使得原本只是各自发挥稳定全球经济的政治力量衍生出中欧共同稳定全球经济的合力效应。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个显著特征是非经济因素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不断,降低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和预期,迟滞全球福利增进。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指出,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因此,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和面临的诸多全球性挑战已成为今后中欧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双方具备政治基础。过去50年是中欧携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50年。“去风险”不应是“去中国风险”,而应是“去世界共同风险”。5月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电话时指出,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动合作、办成大事。
二是双方具有共同理念。中欧都坚持多边主义,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开展合作;都支持自由贸易,主张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推进世贸组织改革;都乐见《巴黎协定》的达成和落实,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增进全人类福祉。
三是双方具有可行的合作机制。过去50年中欧已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形成多个合作平台,建立多个对话机制,达成多项合作成果。在今年北京举办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还将举行战略、经贸、绿色、数字等高层对话,以及经贸、文化、青年、体育、学术等领域系列活动,这些都将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和深化合作共识。
为动荡世界带来希望愿景
四是双方具有共同愿景。凝聚共识、超越分歧,共同规划下一个50年合作,携手开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已成为双方的共同心愿。正如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中所强调的,“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欧盟领导人也表示,欧盟愿同中国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今日在北京举办的中欧峰会已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中欧之间合作多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机遇多于风险。可以相信,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就一定能为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作出积极贡献,为动荡不安的全球局势带来希望与愿景,必将有利于开创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