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调整工务工程优次 促进香港高质量发展\陈克勤

2025-07-24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自2019-20年度录得106亿元赤字开始,过去6个财政年度中,库房有5年入不敷支。同时,面对人口结构所出现的显著变化,政府在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的持续性开支有增无减,并无可避免地形成上升趋势。因应严峻的财政形势,笔者在立法会提出无约束力议员议案,要求政府检视工务工程优先次序,确保重点项目提速提效。议案引起不同界别的议员积极建言献策,站在自身专业角度提出不同意见供政府参考。各部门官员亦针对议员的建议作出充分回应,体现了行政立法理性沟通、良性互动的局面。

  事实上,在库房连年出现财赤,加之政府各项开支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特区政府已积极采取开源节流措施,当中包括对行政、立法、司法及区议会全体人员冻薪,并承诺将逐年削减公务员编制,以控制行政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政府亦同时对多项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包括在明年实施“两蚊两折”乘车优惠、取消2500元“学生津贴”、增加急症室收费、调高隧道收费等。上述措施对不同阶层的市民,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夹心阶层,措施的调整无疑令他们的生活负担百上加斤。

  而在工务工程方面,政府实际开支由2020-21年度的700亿元,上升至2024-25年度的1053亿元。预测未来5年,平均工程开支将达1200亿元的水平。诚然,政府工程为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等。而且,不少工程项目都与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构建创新科技新兴产业等战略发展目标有关,政府亦应加大力度,继续部署各类工程项目。

  优先推动具长远效益项目

  惟公帑是香港市民的共同财富,必须确保用得其所、用得其时。在当前经济及财政挑战下,政府有责任以审慎态度检视工务工程的优先次序,确保每一分公帑都用得物有所值。而通过押后非急迫项目、优化资源分配,政府不仅能纾缓财政压力,更能集中资源改善民生,优先推动具长远效益的经济项目,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在议案的讨论过程中,有多位议员提出修正案,也有多位议员在发言时站在自身的专业角度提出对如何进一步检视工务工程的优先次序。大家在讨论时均认同,政府需要重新检视各项工务工程的紧迫程度,亦强调在检视工务工程时,应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所需等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作为主要参考。

  而在工务工程的支出总额方面,有议员认为,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大背景下,更需政府通过工务工程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因此应至少将每年的工务工程支出维持于现时水平。笔者认为,无可否认工务工程对经济发展可以发挥带动作用,而且建造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亦对于香港社会十分重要。但与此同时,要令这些工程带来经济效益,不仅应聚焦于工程本身,而是更加重视有关工程落成后,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产业构建所产生的正面效益。在财务状况紧张的现况下,政府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量推进工务工程进度,就应该将有助香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程项目列作优先选项。

  不宜将工程总额作硬指标

  政府在检视工务工程的优先次序时,不宜将工务工程的支出总额作为硬性指标,而是要以香港的未来发展所需为依归,作出具前瞻性的动态研判。例如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创新科技产业的布局;又譬如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等,政府应集中更多资源,促进上述产业构建和重点发展计划早日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正面效益。然而,维持工程投入规模,虽然能为相关行业和经济提供一定的确定性,但却不利于政府更加灵活地根据经济形势,研判工务工程的优先次序。

  当然,上述讨论是从香港整体发展的角度而作出,因此站在不同的界别和角度自然会有不同侧重点。这也体现议会的广泛代表性及理性议政的新风气。笔者相信,经过政府进一步检视工务工程的优先次序,订立出更具量化标准的评核框架,定能更好利用公帑用于香港发展所需,民生所求。

  与此同时,立法会在与政府讨论具体的工务工程项目过程中,亦会更具针对性地探讨项目的紧迫程度,协助政府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严控成本,提速提效,作出最有利于香港发展的决策。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