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港人对香港经济的表现感到困惑,体会了“冰火两重天”的复杂况味。
一方面,楼市低迷,楼价持续探底;一些承载记忆的老字号酒楼、影院无奈结业;零售业亦显冷清——这些是港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切感受。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复苏势头显著:IPO市场领跑全球,恒生指数上半年涨幅逾20%;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务扩张,资金流入创纪录,外资占比持续超五成。科技创新更是呈多点突破态势。从经济整体数据来看,特区政府统计处5月的数据显示,今年首季GDP同比增长3.1%,升幅较上季的2.5%有所加快,创五个季度新高及两年最大升幅。
这些并存的景象,正是香港当下的现实。有人称之为经济结构性问题,有人视作转型进程中的必经阵痛。
一个多月后,行政长官李家超将发表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政府正密锣紧鼓咨询各界。这份报告既是本届政府承上启下的宣言,更应成为香港转型再出发的动员令──不仅要擘画发展蓝图,更需向全社会清晰阐明挑战与机遇所在,政府应对之策,以及市民应有的准备。
以改革推动全方位发展
过去三年,政府施政成效得到广泛认同。在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实施后,香港维护国安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发展经济、保障良好营商环境构筑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令“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得以顺利贯彻。
特区经济转型的目标清晰,态势已然显现。无论是广纳贤才、全力吸引创科等重点企业落户,还是加速推动河套香港园区及北部都会区建设,每一步都在为经济转型奠基,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添薪。此时此刻,政府的下一步尤为关键──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要改革一切不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不利于特区独特优势充分发挥、不利于转型顺利推进、不利于市民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庆祝香港特区成立28周年酒会上,亦表达了此决心。他表示,常言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强调“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
多方迹象显示,新一份施政报告有望在改革创新上有大动作。例如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计划整合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及海外经贸办三个体系,以更高效地促进香港对外贸易及资源运用。此类机构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职能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效率,为香港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是特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同时,“要想富先修路”的内地成功经验正被借鉴。激活北部都会区的关键基建项目──香港北环綫建设,已通过工程模式、流程机制等多项改革实现突破,效率与效益将获提升,预计通车时间更有望显著提前。
紧迫的形势正驱动香港前行。不改革,便无出路。社会各方需明确的是,“改革”实属中性词汇,是对现有制度的常态调适与优化,旨在解决深层次问题,绝非颠覆。要成为强大国家,核心正在于制度要处于动态调整与改革中。而中国更是因为有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很短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平衡各方利益守护社会稳定
于香港而言,实现经济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破解深层次矛盾,推动香港由治及兴,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巩固提升国际竞争力,让“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发挥得更充分,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大确定性。
需要提醒政府的是,任何经济体在深刻转型中,社会结构变革难免带来阵痛。“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或将延续一段时间。国际经验显示,转型期常伴随就业结构失衡、技能断层、传统岗位快速消失但再培训滞后、社会保障未及时跟上等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特区政府在推动改革与进步的过程中,尤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必须审时度势,动态平衡各方利益,加强社会治理与民生兜底保障,梳理并完善民生政策,最大程度缓解转型之痛,守护社会稳定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