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构建医社协作平台 纾缓晚期照顾者压力\周嘉俊、杨乐思

2025-07-25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亲人走到生命尽头,我们最希望的是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尊严、无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为何在现实中,病人出院回家往往是另一重挑战的开始?这个普遍的困境,正正揭示了香港医疗与社会福利服务之间长期存在一道无形之墙。

  晚期照顾的衔接问题,已成为检视整个医社体系效能的重点。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晚期病人所需的全人护理,涵盖身心社灵等多方面复杂需求,暴露了香港医社服务长期碎片化、资讯不互通的深层问题。若不从根本上重塑协作机制,这个挑战最终将影响香港每一个家庭。

  晚期照顾聚焦全人护理

  香港65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预计由今年的23.6%攀升至2045年的33.1%,同期85岁或以上人口更将由3.3%倍升至8.6%,而癌症等末期疾病的患者数目持续增加,对医疗和社会服务带来沉重压力。

  晚期病人不只承受着生理痛楚,他们更面临心理孤独、社交隔离及急需日常生活协助的多重挑战。赛马会安宁颂计划的调查显示,对于在社区接受照顾的晚期病人,逾七成有高强度心理社交需求,近八成需高强度实务支援。若要满足大多数市民希望在熟悉环境安享晚年的意愿,我们建议晚期照顾可聚焦于全人护理。

  然而,现行体系中,医护、社福、照顾者三方的资讯断层严重。试想像一位长者刚出院,家人拿着一叠出院纪录,却不知如何向社区中心的社工准确解释其复杂的护理需求;社福机构想提供支援,却无法掌握长者最新的医疗状况。最终,病人及照顾者被迫成为资讯传递的唯一桥梁,一旦衔接有误,便可能导致服务错配甚至延误治疗。

  此外,这种资讯壁垒下,医护人员难以掌握病人出院后的真实状况,影响治疗方案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安老院舍和社福机构因缺乏长者即时的医疗资讯,导致其支援措施或与临床需求脱节。而身心俱疲的照顾者,更因无法获取完整资讯,难以作出最适切的照顾决定,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重担。

  打破壁垒无缝衔接服务

  要打破壁垒,关键在于资讯整合。为此,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医社协作平台,以整合医疗、社会服务及照顾者资源,实现资讯互通与服务协调。平台可汇聚电子病历、社会服务记录及安老院舍的个人照顾计划,并与“医健通+”系统无缝连接,使医护人员能及时掌握患者身心状况,社福机构据此调整服务,照顾者亦能做出更准确的护理决策。

  平台的其中一个核心功能,是建立一个实时更新的社会服务中央数据库。这方面可借鉴新加坡已运作多年的综合转介管理系统(IRMS)及其升级版BRIGHT,以及本地社福机构圣雅各福群会“656照顾者好帮搜”的经验。平台应设有电子转介功能,让医院、诊所与社福机构能在同一平台上无缝交接个案。更重要的是,专业人员以至市民,可以即时查询各类服务(如暂讬、日间护理)的实时可用名额,彻底改变目前需逐一致电查询的低效模式,大大减轻照顾者压力。

  展望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更可推动以数据为本的资源分配与政策制定。通过分析住院日数、心理健康状况及服务使用率等数据,相关部门能精准评估晚期照顾服务的成效,优化调整资源配置,让政策更具针对性,提升政策成效。

  晚期照顾的挑战,实际上是香港医疗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迈向整合的缩影。构建医社协作平台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推动跨界合作、重塑护理文化的关键。唯有从碎片化走向整合,我们才能真正守护病人的尊严与生活质素,减轻家庭与医疗系统的负担,为香港医社服务体系注入新动力。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主管、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