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香港经济状况,社会大众往往有不同看法。看各项经济数据及排名,看就业市场,香港经济明显处于稳步复苏态势,但坊间又不时出现食肆结业、商铺空置等新闻,反映香港市道及消费力已经今非昔比云云。
如何看待香港经济复苏?既不能单凭感觉及几篇报道就妄下定论,要讲数据讲事实;既要纵向比,更要横向比;既要看个别,更要看全面,通过全面分析得出香港经济复苏的全貌。这并非是为了否定香港所面对的挑战,淡化业界所面对的困难,而是在当前香港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更需要各界认清方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在香港重要的发展关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改善民生。
如何看待一个经济体是处于增长或是衰退,最重要的当然是看经济数据。 “Numbers Don't Lie”人会说谎,但数字不会。从数字上看,香港第一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扩张3.1%,较上一季2.5%升幅有所加快,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比较,实质本地生产总值亦明显增长1.9%。这个增幅足以显示香港经济正处于稳健扩张阶段。横向比较,香港的经济增长及失业率亦胜过大多数先进经济体,这说明香港经济确实是处于稳中向好的复苏阶段。
有人或会问,既是复苏何以又会出现结业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其实并不矛盾。无疑香港近期有一些食肆及店舖因为不同原因而结业,部分更是历史悠久的知名商号,其结业自然更令社会关注。但在结业同时,新开张的公司更多,公司注册处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总数达84293间,截至6月底根据《公司条例》注册的本地公司总数更攀升至约149.48万间,创下历史新高。同时,今年上半年共有761间非香港公司在港新设营业地点并完成注册,截至6月底注册非香港公司总数达到15509间,同样刷新历史纪录。
接近全民就业工资增幅大
成立公司就是为了开展业务,这么多公司选择到香港成立公司,是用真金白银投下信心一票而不是网上指点江山,这两个“历史纪录”表明本地以至国际商界看好香港前景,但信息传播往往是“报忧不报喜”,十间公司开张不及一间老店结业来得震撼,外界也不会特意去查看有哪些新公司成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利益驱动,铁打的市场流水的店,不能因为一些老店结业就认为香港市道不景,关键是要看总量,也要看就业。
说到就业,这也是一些人认为香港经济不景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至6月香港失业率为3.5%,较2月至4月的3.4%上升。失业人数也由129400人增加至135800人。失业率确实是上升了,这是事实也应该重视。但同时,3.5%的失业率是一个什么概念?虽然对于全民就业学界并未有明确定义,但对先进经济体而言,一般2.5%至3%之间的失业率就可称为全民就业,现在香港的3.5%虽然不能称为全民就业,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失业人数上升可能与外围经济波动以及毕业生投入劳工市场有关。而且从横向比较,美国4月份失业率为4.2%,加拿大为6.90%,欧元区在3月失业率更高达6.20%。香港的就业市场并不差,与经济增长更是处于同步。
除了看就业数字,也要讲人工升幅。2024年9月至11月香港就业人士的收入中位数为22000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500元,反映香港劳工市场的收入保持增长,这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经济向好劳工市场同样受惠,并不存在经济好但就业及人工却背驰的情况。当然,这是整体数据,部分行业及工种可能因为转型及时代变化等原因,出现收入减少也是不足为奇,但却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管中窥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升温,“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正转向多极并立,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更为全球经济添加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大气候、大变局之下,香港经济自然面对更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这并非香港独有。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以及特区政府的积极作为下,香港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经济新动能、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将过时的发展理念,传统的产业结构以至营商环境进行变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系统化的工作,再叠加外围经济的冲击,内外压力之下更加大香港经济的转型压力,所谓结业潮正是这个转型的阵痛。
切忌“一叶障目”忽视全局
举个例子,很多传统酒楼先后结业确实令人惋惜,但同时很多点心专门店、特色食肆又如雨后春笋般开业,而这些食肆的价格其实不比传统酒楼低,但很多却是门庭若市,这其实反映香港经济及消费的转型,早年香港不少家庭喜欢上大酒楼,因而衍生出以酒楼为主的饮食业结构,但时移世易,现在香港“原子家庭”大幅增多,不少年轻人也不喜欢旧式酒楼的用餐氛围,这些人现在都是消费主力,旧式食肆未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和喜好,最终难以经营下去结业某程度是时势使然,也是经济转型的必要之恶,政府需要正视及支援,但外界却不应上纲上线,将一些酒楼的结业过分解读。
看香港经济复苏,也要看看国际专家怎么说。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佛瑞.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日前就指,香港可凭借独特优势在当今动荡局势中获益,他并建议香港应充分发挥金融枢纽与教育优势,协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为新兴市场提供绿色发展解决方案。去年抛出“香港玩完论”的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罗奇,早前亦指现在宣布香港“玩完”为时过早,中美冲突愈演愈烈,然而香港并没有如他此前预期般遭受重创,反而可能正从中受益。这些专家都不是香港“大好友”,却相继表达对香港前景的乐观看法,他们依据的就是数据和专业分析,而不是一两篇执笠报道,这正是香港经济稳步复苏的有力佐证。
看清香港经济全貌,不是为了唱好或唱衰香港,而是在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当下,对于香港经济走势更需要有清醒的判断。香港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寻求发展、在风雨中洗礼成长、在考验中壮大自身。当前机遇与风险同在,更需要香港各界看清全局,坚定信心士气,支持特区政府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推动香港经济再创高峰,而不是妄自菲薄,自乱阵脚。
香港文化协进智库高级副总裁、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