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中欧“大个子”应有更大担当\靖 伟

2025-07-26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7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习主席指出,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领导人应再次展现远见和担当,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抉择,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0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国通过融入欧洲市场实现了产业升级,欧盟则借助中国的产能与消费潜力缓解了通胀压力。中欧互补性合作,使中欧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然而,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裂痕、美国主导的“脱钩断链”政策、单边主义抬头的阴影,都在考验中欧合作的韧性。欧盟对华“去风险化”的策略、对中国技术标准与环保法规的非关税壁垒,以及美国施压下欧洲对华政策的摇摆,使双边关系陷入多重困境。事实证明,欧洲将中国当成靶子,不仅无助于解决自身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

  习近平主席强调:“欧洲当前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

  更重要的是,稳定健康的中欧关系不仅符合中欧双边利益,也为多边主义注入了活力,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个子’”,这种“大个子”意识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上,更应体现在对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上。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数字治理等共同挑战,中欧唯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避免“小院高墙”的零和陷阱,为各国提供合作共赢的全球化范本。

  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分歧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首先,需正视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欧盟对“战略自主”的追求,本质是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反思,但若将这种自主误解为对华“去依赖”,则可能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封闭市场,而是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这与欧盟推动“产业回流”的目标并不必然冲突。双方完全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等领域建立“竞合关系”,通过技术标准互认、联合研发降低转型成本。

  其次,人文交流仍是弭合认知鸿沟的基石。从中国免签政策惠及24个欧盟成员国,到中国时尚文化产品走进欧洲,中欧人民的互动正在打破刻板印象。但法国媒体对稀土供应、电动汽车关税的抱怨也提醒我们,欧洲部分人仍被所谓“中国威胁论”所误导。唯有通过更透明的对话机制、更广泛的民间互信,才能将“制度性对手”的叙事转化为“相互成就的伙伴”。

  此外,中欧需在多边主义框架下承担更大责任。美国滥施关税、挑动阵营对抗的行为,已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实质性破坏。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有义务通过世贸组织改革、区域合作机制维护自由贸易。特别是,欧洲在洁淨技术领域的战略依赖,已客观上决定了对华“脱钩”无法实现。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50年前,中欧老一辈领导人冲破冷战桎梏,作出了“合作共赢”的历史抉择;50年后,面对单边主义、阵营对抗的逆流,中欧更需以战略定力回应时代课题。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美国对欧洲的“安全捆绑”、欧盟内部政治极化的加剧、中国自身发展的转型阵痛,都可能成为合作的阻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这一愿景,不仅关乎中欧自身利益,更将深刻塑造21世纪的世界秩序。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