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成为“消费大国”,这场转型将重塑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国家将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着重解决住房、就医、上学、养老难问题。未来十年将迎来工资上涨、假期增多、消费升级的全民红利。这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内需发挥“定海神针”作用
我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奇迹,主要是由“世界工厂”模式所带动──依靠庞大的劳动力、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政府投资,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生产大国”并不等于“消费大国”。我国的消费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5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68%和日本的75%。收入分配不均,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仅约4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5%-60%,尽管我国人均储蓄率约35%,远高于美国的6%,但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养老、教育、住房等压力仍抑制消费信心,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还没跟上。
我国以生产驱动的增长模式已到了瓶颈,经济运行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欧美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出口拉动增长不可持续。原本以外销为主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必须靠内需消化,因此消费才是长期增长的核心。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5%,其中高收入国家为58.7%,中等收入国家为52%,而我国仅为39.6%。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在当前投资更重质效、出口增长承压之际,尤其是当前美国政府滥施关税,损害全球经济稳定,内需能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有效缓冲外部冲击,提振消费也就成为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因此,打造“消费大国”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统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通过2024-2025年密集出台政策举措,核心目标是以消费升级牵引产业价值链攀升,实现从生产主导到“双循环”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
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关键。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问题。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高工资不是成本,而是启动市场的投资”。这种已为众多发达国家所证明的实践经验,正在我国各个层面逐渐确立,消费市场逐步转向潜力释放、质量升级、方式变革的关键时期。
新型消费发展重塑国家经济
全方位提振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锚定好重点领域,把握好关键环节,落实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打好政策“组合拳”。尤其是通过“稳就业、增收入、扩中等、强兜底”等办法切实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香港作为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我国从“世界工厂”向“消费大国”转型过程中,既迎来挑战,也充满机遇。香港须不断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及自由港优势,发挥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打造全球消费枢纽、深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功能、拓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场景,推出消费REITs等金融产品,启动资产增值红利。依托大湾区协同优势,配合国家“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举措,通过跨境电商、进口贸易促进会等平台引入优质商品和服务,深化与大湾区城市消费协作。推出跨境消费券、延长口岸营业时间、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等措施,加强对内地及世界各地游客的吸引力。并通过政府推出更多政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提供不同优惠,释放本地消费潜力。同时,开拓更多对接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发挥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实现香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