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知微篇/从当代金融市场演变看稳定币\周八骏

2025-07-26 05:01: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当代金融市场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金融市场开始形成两大部分,其一,依然为实体经济服务,其二,与实体经济相对脱离,金融行业拓展“自营业务”。汇率的浮动和相应的利率变动,催生相关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一个突出的实例是,全球外汇市场一日的成交额,远超过全球商品贸易一年总额,绝大部分外汇交易不再同国际贸易挂钩,而是赚汇率变动的差价。

  金融市场相当一部分交易同实体经济相对脱离,这一当代金融市场新现象,首度充分展现是在1987年10月全球股灾。按传统智慧,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其暴跌约半年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经济将衰退。然而,1987年10月全球股灾,第一次显示传统智慧失灵。根本原因在于,那一次是由于金融市场本身因素引发的股灾,同实体经济没有直接关联。

  10年后,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传统智慧再次失灵了。因为,房屋演变成了资产,地产市场既继续与实体经济密切关联,又牵动金融市场。在香港,地产市场大跌与股市大跌紧密联系,是许多香港居民记忆犹新的。

  又过了10年,2007年美国发生次按危机,一年后,恶化为“百年一遇”金融危机,急速蔓延全球,触发2009年全球贸易负增长,导致全球除新兴经济体外普遍经济衰退。从美国找根源,主要原因及其机制是,美国金融创新发挥到极致,使美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对脱离恶化到极致;一旦美国地产市场借金融创新而形成的空前严重泡沫破裂,给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值得重视的是,就在2008年、2009年,加密货币问世。加密货币的最先形态是比特币。比特币一词首见于2008年10月31日。比特币首次推出是2009年1月3日。既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影响金融市场发展;也折射在货币形态的财富愈益积累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对脱离趋势无法逆转。

  加密货币本质上属于同实体经济相对脱离的金融资产。相比最先问世的比特币,稳定币是加密货币的一种高级类型。即使以法定货币或实物为抵押的稳定币仍属于加密货币。

  简要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金融市场发展,可以也必须得出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经济越发达,货币形态的财富积累越多,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越分化成两部分,其一,为实体经济服务,其二,与实体经济相对脱离;无法抑止后一部分,但必须确保前一部分满足整体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关于加密货币,无论哪种类型,金融当局都必须以整体经济持续发展为首务和前提,既允许加密货币创新,也需要建立有效监管加密货币创新和交易的制度机制。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度经济报告》的第三章《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专门以《稳定币与完整性原则》一节阐明稳定币性质。BIS报告的结论是,稳定币无法通过“单一性、弹性、完整性”三大关键测试,不适合作为货币体系的核心,更可能削弱金融完整性和国家货币主权。

  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该法案旨在推动美元稳定币发展以巩固美元主要国际货币地位,可能有一定效果,但不可能逆转全球“去美元化”趋势。

  全球“去美元”趋势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美国正在衰落。二是从拜登到特朗普,美元被武器化,使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元生畏。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为建立与美元体系相平行的另外国际清算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美国与中国经贸关系正在脱钩。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经贸上正在“去风险化”。这一切尚未撼动香港金融市场与美西方金融市场长期结成的紧密联系。香港特区政府和金管局对于稳定币的立场,是既审慎,也积极。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稳定币,不甘落后美西方金融市场。但是,香港不能不密切注视美国及其他主要西方国家同我国关系正在演变。

  资深评论员、博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