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实施后,香港社会看似恢复平静,“硬对抗”不复见,但与此同时“软对抗”则暗流涌动,反中乱港分子假借民生、保育、文化艺术等不同议题,发表一些表面上看似理性建议或诉求,实则上利用相关议题煽动社会部分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危害极为深远。必须警惕的是,一些已移居甚或畏罪潜逃海外的人,继续利用网络等不同平台,持续煽动对抗情绪,甚至不惜扭曲事实。而令人唏嘘的是,其中部分人即使在异地生活困顿,仍不愿反省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反而变本加厉地在网络上散播抹黑特区政府的言论。
观察社交媒体不难发现,部分移居英国、加拿大等地的香港人,在当地面临就业困难、文化隔阂等现实问题后,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将不满情绪转化为对香港的恶意攻击。他们在网络上自我塑造所谓“悲情英雄”形象,声称自己是“被迫流亡”,却刻意回避一个关键事实:当初是他们自己选择离开。
自我囚禁在“信息茧房”
这些人在海外组建所谓的“关注组”,专门制作抹黑香港现状的内容。然而,他们展示的所谓“海外美好生活”,往往与现实严重脱节。据英国官方统计,部分港人移民在当地从事低技术工作,收入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他们在社交媒体展示的“成功移民”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香港,“软对抗”表现得更加隐蔽。有人借保育之名,对政府施政无差别反对,盲目美化港英政府;有些人把任何负面新闻都放大来看,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政府;甚至有人出版书籍赞扬港英时期的一切;更有所谓“独立书店及出版商”举办“独立书展”,公开贩卖歌颂反中乱港头目的所谓“传记”,等等。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在潜移默化中制造对立。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偏差。由于缺乏对内地的直接了解,部分年轻人将网络上的偏激言论当作事实,形成“信息茧房”。这种认知隔阂,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反中乱港分子的影响和煽动。
要化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例如强化网络治理,加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年轻人辨别真伪。同时拓宽青年人的认知视野,例如有关部门和不同团体可组织更多到内地的交流活动,特别是可以举办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实习计划,让香港青年亲身感受到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机遇,亲眼见识内地发展的一日千里,打破反中乱港分子编造的各种谣言和刻板印象。
不悔悟终将成历史垃圾
当前,香港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等“八大中心”定位,而大湾区建设的日新月异,更是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
那些仍在海外挣扎的反中乱港分子,终将被事实证明是时代的淘汰者。而留在香港的建设者,只要抓住国家发展机遇,必将收获更美好的未来。香港的明天,不能被少数不见国家好、不想香港好的反中乱港分子妨碍,而应该由大多数务实进取的市民共同开创。
要从根本上瓦解“软对抗”的威胁,除了社会各界要对“软对抗”有充分认识,也在于让市民看到香港的发展前景,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当越来越多港人亲身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当年轻一代在国家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言论自然不攻自破、失去市场。香港的繁荣稳定,需要的是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客。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创更美好的明天。 西贡区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