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经济不断迎来好消息,例如经济录得连续9个季度增长、出口货值连升16个月、金融市场持续走高等等,令人振奋。同时也出现诸如失业率轻微上升、老字号结业、大型连锁快餐店出售全部自有商铺等事件。到底应当如何看待香港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事实上,香港发展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机遇。目前香港正处在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的关键期,但香港和其他地区相比,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优势可以加快转型升级,这既需要政府的支持推动,更需要企业自身把握好机遇。
香港经济从2019年之后,便进入全面的调整期,当中既有疫情的深刻影响,也有香港自身结构调整、产业业态变化的因素,亦包含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的冲击。而在美国今年发起全球贸易战之后,这种调整的结果日益显现出来。对于香港而言,经济调整体现在传统行业面临严峻冲击、新兴产业竞争力仍未巩固,市民对前者的感受尤深。
昨日有媒体报道,某大型连锁快餐店标售8间自有的地舖,市值13亿元,引起各方关注。有解读认为,这反映了外资看淡香港的资产以及零售业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政府最新数据显示,香港4月至6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维持3.5%。有分析称,这是香港经济增长未能惠及市民的反映。此外,过去数月来,不断有“老字号”店舖结业,而楼市、商铺蚀让的个案不断出现。这些事件几乎在同一个时段涌现,便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香港经济“不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从全局看香港发展形势
首先,从就业情况来看,受一些企业倒闭等影响,失业率较2月至4月微升0.1%至3.5%。失业率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其他地区如周边的韩国或美西方国家相比,这个数字仍是偏低的。回顾2019年11月,也即香港经济历史顶峰之时,失业率也在3.2%左右徘徊。因此,不能简单以微升的数据判定香港经济在下降,更重要的是,香港就业人士的收入中位数是在上涨的。
其次,从零售市道来看,由于业态根本性转变,尤其是网购以及游客消费模式的变化,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是在下跌的。但实际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例如5月份的数字扭转了连续14个月的下降趋势,录得2.4%的增幅。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表示,香港今年上半年共有2400万旅客访港,同比增长12%,当中非内地旅客大涨17%。我们看到“倒闭潮”,同时“开业潮”也在出现,公司注册创出历史新高。
上述两个范畴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个事实,这就是香港经济结构进入深刻的调整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形势绝非全然负面的。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总体上香港经济仍然充满活力和机遇。
例如,从昨日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字来看,6月香港整体出口货值按年增长11.9%,虽然较5月相比放慢3.6个百分点,但却是连升16个月;进口增长11.1%,属于连升6个月。上月有形贸易逆差扩大至58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特朗普今年4月发动全球贸易战之后的持续升幅,当中反映了香港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强大的竞争能力。
又比如,今年香港股票市场重拾上升轨迹,大市交投显著增加,今年来的平均每日成交额增至逾2400亿元水平,而IPO集资额亦暂列全球第一。不仅是量的增加,港股也迎来质的提升,特别是自2018年推行“18A”章改革以来,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已升至约370家,占上市公司数目约14%,市值占比超过27%,交投额占比更超过30%。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政经环境不明朗中,香港的自由港地位稳定发展,以及法治体系完善,在国际投资者眼中成为了稳健和可信赖的资金安全港。截至今年4月,香港银行存款总额超过18万亿港元,较2022年6月底增加了约19%。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投入到香港,香港的基金及家族办正在大幅增加。此外,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不断在港落户。
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引导
这些数据说明,香港经济发展稳健,且在金融、贸易、创科等方面充满活力,成为推动香港整体发展的主要动能,绝非有些人所谓的“不行了”。背后的原因在于,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更背靠国家14亿超大规格市场,得到中央全方位的支持。回顾过去,香港每次面临产业调整,终能不断克服困难并实现新的飞跃。这就是香港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当然,发展的是动态的,当前出现的问题挑战要正视,识变、应变、求变是不变的应对之道,特区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引导必不可少。未来可就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提供实质性支持,尤其在鼓励企业适应新业态主动应变方面。例如推出数码转型补贴计划,资助中小企采用云计算、电子商务和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数码化资源平台,为中小企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广价格亲民的数码解决方案,降低转型成本。而企业自身也要因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吸客。事实上,香港人向来以灵活应变著称,在政策的配套支持下,能够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站稳脚跟。
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以客观态度看待香港的发展,以积极态度主动创新求变,共同努力推动香港新阶段发展。尤其要充分运用好中央的支持政策,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的机遇和潜力,从来都不应被低估!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海南社团总会会长